上周的周五,欠了你们这部影评,在金马影展上作为开幕电影的《再见,在也不见》,由三位不同的导演打造,主演陈柏霖在这部影片中,饰演了三段不同故事的中心,不同的节奏,却保持了统一的情感基调,看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再见,在也不见》在我看来其实是个很意思的片名,既然再见,那难道不是再也不见,为何又在,也不见呢,而影片的英文名《Distance》则像是在说,即使相见也有那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主题曲《在,也不见》由孙燕姿献唱。
影片一共有三个故事《背影》、《湖畔》、《再见》。
亲情,友情,爱情。
三个迥然不同的“不见”故事,用陈柏霖及一个“见”字相连,有一种平行时空的感觉,三个导演三种不同的风格,将亲情友情爱情三个最基本的感情蕴含其中,分明是一个个片段却不显脱节,片段间契合的十分巧妙,始终将一股淡淡的离愁贯穿其中,但过于文艺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有些不适,擅长告别的陈柏霖对于三段感情的处理有些过于平淡。
但在蒋雯丽秦沛两位老戏骨的加持之下依旧让人觉得情感冲突十足,杨佑宁与陈柏霖经历多次合作配合默契,举手投足间都让人感到舒服,泰国女孩的可爱给影片带来一丝丝清纯,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及格的分段式影片。
陈柏霖在三个故事的表演里体现出了一致性的隐忍。
我曾经一度以为这是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人无能为力的三个维度。
在第一个故事里,陈在出差的城市一次次的跟踪当年欠债逃跑了的父亲,看着他落魄而勉强的生活,以及新家庭里新的儿子的宠爱和被嫌弃。
他跟踪的节奏很慢,情绪发酵的也很慢,到了最后跟父亲有一场面对面的较劲,秦沛饰演的父亲轻松的咨询他给新儿子买电脑的事情,全然不知道对面坐着的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
是你的话会怎么做怎么办?
陈柏霖的选择是去默默的揍了那个毫不知情的弟弟。
我们在他打的过程反复猜测究竟是因为这个弟弟对父亲不好?还是因为这个弟弟抢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父爱?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看不惯他吊儿郎当的习气?
导演用一种充满了自制的镜头和种种无关紧要的细节继续拍摄了陈柏霖在打完人之后无法自制的大哭了一场。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最最残酷的真相:是他自己,感到无能为力。
所以,在那个过分殷勤的司机拍马屁的时候回答,我也只是打工的。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按掉对面爱人的电话,与爱人通话拒绝的时候,就像自言自语。
所以,鼓足勇气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想告诉她遇见了爸爸却最终没有提起。
所以,每一跟踪都好像是一场情不自禁的浩大勇气,却终于消灭于无声息。
所以,他打得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弟弟,而不是藏在钱包里挂在心里过不去的父亲。
无法承认自己是如此的虚弱,如此无能为力。
而这种无能为力,继续的蔓延在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
我一直在想,“在也不见”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是一个人更强大的表达还是一个人更虚伪的表演?
看电影的时候我明白了,原来命运的随波逐流,是一个人最顽强的抵抗。三个故事里的三个主角无数个配角,有的软弱、有的被诱惑、有的世俗、有的不肯真实面对的自己。可是,这才是人真正的样子呀,电影在努力做的,就是正面侧面的塑造出一个个立体的人,以及他们所能遇到的人世间所有的无助。读懂了这份无助,你才会更加的体会到人是这样身不由己的弯曲,而这种弯曲充满了善意和怜悯,让人在寸步难行中继续前行。
三个故事,三种情感,三段人生。
温吞到沉闷的矫情作品,无法相认的父子俩,万千阻隔的断背情,暗涌深藏的师生恋,每段都看起来矫情, 陈柏霖的表演在我看得好累,亲情、同性恋、师生恋,都钻牛角尖,压抑成殇,情感如斯纠葛是深情重情吗?
主角是心灵在各种情感需求中严重飢饿,隐忍压抑,行尸走肉地徘徊在时间河流裡。
可就是这种看似矫情的表演,却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生活中围绕着我们的人那么多,到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