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抱有这样一种执念:谁错,谁改变。
孩子放学回家后,不先完成作业却一心想着玩耍,在家长看来,孩子做错了,所以孩子应该做出改变;
下班回到家,看到丈夫只顾玩游戏,对家务不管不顾,妻子觉得丈夫做错了,所以丈夫应该做出改变;
到了公司,发现只有自己积极主动工作,其他同事都很懈怠,被领导催促着才行动,在自己看来,同事们做错了,所以同事们应该做出改变。
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不是吗?
但为什么又说这是执念呢?
因为恰恰是这个念头,成为了我们痛苦的根源。
01
改变别人,内耗自己
曾有网友在网上大吐苦水。
她说自己的弟弟大学毕业没几年,已经变成了咸鱼一条,毫无斗志可言。
每次见到弟弟躺在家里,她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她苦口婆心的劝说,希望弟弟能出去闯一番事业。
结果不仅没有任何作用,反而频频引发家庭战火。
为了这件事,她整天思来想去,吃不下也睡不好,人都憔悴了许多。
在她的这条诉苦留言下面,有一个高赞的评论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你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手,在别人的生活里伸得太长。”
想起作家贝克特尔说过一句话:当我们试着去改变别人或者要求别人怎样做的时候,我们八成是在自讨苦吃。
如果我们总是妄图去改变别人,那么得到的永远是内耗自己。
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抱怨:
我说了这么多,他怎么就不理解我呢?
为什么别人都那么优秀,他就不能努努力呢?
我希望他能改改,说到底也是为了他好啊!
听过一句话:“这世上最难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因为每个人经历不同,很多人的思维已经是固定在灵魂深处,扭转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强行改变一个人,只会让自己在痛苦中身心俱疲。
咨询师李蔚有个朋友,之前成立了一家工厂。
朋友喜欢每天参加各种饭局,借此打通销售渠道,但是对于工厂的事却不闻不问。
李蔚劝他说:“没有人会像你本人那样上心,有混饭局的时间,你不如自己亲自到车间去盯着生产。”
朋友却不以为意。李蔚见状,特意把对方拉到咖啡馆,讲了半天其中的利害关系。
可出了咖啡厅,李蔚发现微信竟然已经被对方拉黑了。
他瞬间委屈到了极点,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苦口婆心为了朋友着想,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
后来,朋友的工厂果然出了问题——第一批产品就检查出了大量不合格。
原来因为他从来不去工厂,工人们疏于管理,导致产品全是残次品。
李蔚听说了这个消息,自嘲道:人与人之间终是不同的,强行去劝诫别人,只会无功而返,惹上一身骚。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抱着为别人好的念头,对别人的人生提出建议。
但一味改变别人,不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反而会因为别人的“不听话”,让我们慢慢把注意力从解决事情上转移到针对情绪上,从而让生活冲突不断,也让自己持续陷入失望和内耗中。
所以,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强行改变别人。
02
谁痛苦,谁改变
心理学上有个道理:谁痛苦,谁改变。哪怕有时候并非你做错了。
这个道理虽然冰冷,却也不得不去接受。
心理学者黄仕明曾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这个道理。
他说,如果你的手慢慢靠近火炉,越来越靠近,越来越靠近……你会发现越来越痛。
当你感觉到痛的时候,你会很自然地把手移开。
因为你痛苦,所以你做出改变,改变一个方向,改变一个选择。
但你不可能对别人说,我的手很痛,你们把手拿开。你痛苦,你却让别人把他的手拿开,那你还是在痛苦。
所以谁痛苦,谁改变。
在任何关系里,永远的焦点只能放在自己的身上。
当自己放弃了改变他人的念头,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把“你,为什么……”转换成“我,要怎么办……”,那些困扰自己许久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分享过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婆媳矛盾,可谓是世纪难题,她也一度为此困扰。
她的婆婆有个毛病,特别热衷于告状。不管多么小的事,婆婆一旦感觉自己受了委屈,就会去丈夫那里告状,说她这个儿媳欺负她。
一般人遇到这种事情,会暴跳如雷,四处诉苦说婆婆不讲理。
但沈奕斐教授却没有,她开始找起了问题的原因,把“她怎么可以这样”,变成“她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沈教授发现,婆婆可能是最后一代的童养媳,5岁就到先生家里了。
所以她从小就发现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以至于她在漫长的人生旅程里,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遇到问题时,首先找一个比她更强大的人来帮助她解决问题。
而这正是她一旦遇到问题,就去找儿子告状的原因。
明白了婆婆的行为模式后,沈教授就跟她先生讲:“你不要觉得很有压力,你看这是你妈妈处理问题的模式,而不是妈妈在家里天天受我欺负。”
她先生也认同这个说法。后来她和先生一起和婆婆沟通,把事情谈开了,矛盾也就解决了。
沈奕斐教授感叹道:
“要改变老人是极其困难的,因为这是她漫长人生的模式。
我现在要做的是,变成我婆婆心目中很强大的人。我每次回家,她都跟我告状,谁谁对她怎么不好,我就帮她出气去。
当我们改变这样关系时,我们慢慢就把关系处理好了。”
可见,“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
生活中,多数痛苦源于执着改变外在。
而痛苦,正是成长契机。
它在告诉我们,当无法改变外在时,就需要自己做出改变了。
改变不了天气,就改变行程;改变不了结果,就改变心态。
与其将目光聚焦在对抗上,较真于改变他人,不如转变思维调整自己,去处理问题本身,一切才会变得豁然开朗。
正如梁漱溟老先生说:“改变自己是最切实际、最低成本的,懂得学会一切向内求,你才能真正地拥抱一个更大的世界。”
03
谁改变,谁受益
有个励志短片,看完很受启发。
有个女孩,因为很胖,在班里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欺负。女孩很难过,她跑到一位婆婆家哭诉。
婆婆告诉她:“在村的后山上有口枯井,那里有个传说,如果有人能把枯井用水填满,就会有神灵出现,来实现Ta最想实现的愿望。”
这之后,女孩每天都会往枯井里挑水,哪怕刮风下雨也没有停过。
终于到了枯井被填满的那天,她却没有找到可以帮她实现愿望的人。
女孩失望地低下头,一不小心看到了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清瘦纤细,再也不是之前的样子。
短片的最后,写着这样一行字:只有你自己可以改变自己。
俗话说:“山若不来,我便过去。”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的想法,不如花时间去改变自己。
通过自己的改变,去慢慢影响他人,影响他人的态度,影响他人的行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仗剑走天涯,征服全世界的想法。
但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发现:
我们征服不了全世界,也改变不了他人。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
也只有自己改变了,才会减轻对抗带来的痛苦,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那么如何做出改变呢?这里分享几个小建议:
· 调整认知
改变自己之所以难,难在“凭什么”的心态。
“明明是对方带给我的痛苦更多,凭什么我要做出改变?”
“凭什么”这种想法会让我们把改变的受益者当成了他人,我们认为自己付出努力,自己在改变,而对方却在坐享其成,这看起来很不公平。
这时需要调整我们的认知,要明白:
自己的所有改变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自己。当我们做出改变后,真正的受益者一定是自己。
所以,与其执着于“凭什么”这类充满抱怨的念头,不如积极主动地思考“怎么做”,当我们完成这种思维转换,生活里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毕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步都算数。
· 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提出的,他说,人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烦恼,就要分清什么是“我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
本是一团乱麻的课题,一经分清“自己”“别人”,就立刻边界清晰,泾渭分明。
例如,伴侣在家庭财务规划上产生了矛盾。
一方崇尚节俭,习惯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则认为生活要及时行乐,更愿意把钱花在旅游、休闲娱乐上。
两人各执一词,争吵不断,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要清楚伴侣的消费观念和理财习惯是伴侣自己的课题;
而我们因这些差异产生的不满情绪,以及如何处理这种情绪、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财务规划方案,才是自己的课题。
我们不能强迫伴侣改变消费观念来迎合自己的想法,因为那是对方的课题。
我们要做的是,不再一味指责伴侣,而是冷静下来,和对方坦诚沟通,同时专注提升自己的经济能力,为家庭财务状况的改善贡献力量。
当我们不再把精力浪费在纠结谁对谁错上,而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们也能从无谓的内耗中解脱,为自己的幸福感受负责。
· 走出“舒适区”
“谁痛苦,谁改变”的关键之处,在于改变。
但为什么改变这么难呢?
因为我们习惯待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它让我们有掌控人生的感觉。
心理舒适区不一定意味着舒适,也不一定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
所以,改变,要从改变应对方式,摆脱心理舒适区开始。
之所以很多人立下壮志却半途而废,是因为目标太大,刚开始改变时内心又脆弱,难以实现。
改变的第一步,可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从5%的改变做起,逐步实现。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便能建立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这也是心理学上的定位速效法。
有了信心和力量,便不会再被负面情绪束缚,勇敢走出温水煮青蛙的心理舒适区。
迈出一小步,改变一大步。
还是常说的这句话:
对抗什么,什么就会持久,接纳什么,什么就会消失,自己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变了,我的世界就变了。
那些让我们痛苦的人,其实都在最痛的点里,藏着最大的成长彩蛋。
回避沟通的人是在教我们直面脆弱,强势的上司是在训练我们建立边界,总是唱反调的朋友是在教会我们接纳不同。
所以,成为关系中那个先改变的人吧,告诉自己:
“我可以选择不痛苦。”
"感谢你让我发现,原来我比想象中更有力量。"
“我”改变了,周围的一切都变了
在每一段关系里,我们都是从“我”开始进入关系。如果我爱自己,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绽放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存在会释放每一个人的恐惧,我的存在会影响身边的很多的人事物和关系。
成长并不是在别人的身上成长,而是永远把注意力带回到自己的身上,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成长。
在色彩识人心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看到—释放—转化”疗愈三部曲,收回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找回完整的自己。首先在色彩心理疗愈师的引导下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身体的感觉,看到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和情绪背后的根源;
然后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感受真实体验,并接受不同情绪状态中的自己,而不是评判或排斥它们,允许一切如是,如此将不再被自己的思想“拉扯”,而是以开放、持续觉察的心拥抱真实的自己,这样也能收回注意力放在当下,获得更多的内心平和与宁静。
“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
当我们学会了允许与接纳自己,就会知道如何允许与接纳别人。我们不再伤害自己、强迫自己、责备自己,自然也不会这样对待别人。我们内在的路顺了,外在的路也会顺起来,而终境也会随着改变而改变。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