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自己了解多少?是了解自己的性质,是了解自己的认知,还是了解自己的品性?知道为什么自己是自己,为什么不同的人,受挫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都关乎个人的性质问题,而这本《自我》却在纠正我们认识偏差与自我的心理定势。
《自我》本书作者乔纳森.布朗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经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研究者-总统奖,1986年撰写和发表了大量与自我有关的文章,本书详细记录了多年以来心理学中自我研究的价值与自我概念的变化,帮助人们学习和了解社会心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来研究,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课题。威廉.詹姆斯是美国心理学之父,他将自我分为两个方面,一个主我一个宾我,两个不同方面,却在科学领域内获得了不同科学的长足发展,哲学家关注主我的性质、心理学家关注宾我的性质,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怎样思考和感觉上,这些感觉和想法又是如何塑造和影响人心理其他方面的。
主我的性质对宾我要抽象得多,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正确认识自我,人们站在更高的价值领域里面形成的知觉,感觉、行为、记忆就成了道德,绝大多数的人会运用对比来形容自己的好,这样无疑就存在了偏差,这种偏差却情有可原,因为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主要来源与物理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三种方面。
20世纪初,行为主义整整支配了美国心理学40多年,科学家和很多临床心理学家主张人们与自我有关的思想和情感,应该纳入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课题,试验结果对技能主义的行为分析产生了质疑,并为自我心理学开辟了研究空间。
在自我的心理学中,包括三个模型:目标选择、行动准备、行为控制,常见的自我策略有五种:自我提升、威胁、榜样化、哀求和逢迎讨好。在对自我形象塑造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策略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或挽救,以用来弥补自己在某个方面的不好印象。
在心理学中自尊在孩子早期形成,所以家长在孩子幼年时,就应让他找到归属感和自我掌控感,当孩子碰到自尊受到伤害时,这种自尊就会在生命的早期进行发展,所以亲子相互作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