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姿,这是我的每天一篇文章之第136天。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最古老的一个,佛法更是博大精深,里面的道理和精髓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去体悟和学习,如果用简单的话来总结“到底什么是佛法呢?
希阿荣博堪布是《次第花开》,《透过佛法看世界》的作者,他把佛法总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下面我们来看看不同的问题,希阿荣博堪布是怎么用佛法来解读的。
你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
人们的出发点大致有三类:第一,希望生活安稳快乐,事业发达,家庭幸福,第二,希望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烦恼和痛苦,实现心灵的自由解脱,第三,希望获得圆满的智慧,以更好的帮助众生。
要做到第一类,你需要诚心,正意,断恶行善。
第二类,需要佛教很多指导和帮助,让你放弃社会的,财富和享受,专注于自己,自身的烦恼,寻求个人解脱。
第三种人需要努力,断除自身的烦恼和执着,并具备深广的智慧和,善巧,才能够真正如愿的帮助其他众生。在佛法中取决于你的发心,然后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了。
如何才能真正的放下?
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拥有不是放下的前提,同样是拥有的不多,有人能安贫乐道,有人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放下也不是拥有的必然结果,一些人,有了能放下,一些人,有了更放不下,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
怎么样能够在佛法里找到安全感?
不安全感主要源于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着,如果没有对无常和自我的认识,生活越富足,拥有的越多,想留住怕失去的会越多,因此没有安全感。我们应该接受,生活本就是无常的,所以对无常慢慢就会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当你开放的接受无常时,就不会感到不安全。
对佛许愿一定能成吗?如果不成,是不是证明佛法就不灵呢?
许了愿就要实现,这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生活中求而不得是常态,学佛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佛法为什么可贵,不仅是因为它能帮助你实现愿望,更是因为当你愿望落空时,它能引起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着,叫你解脱不圆满,不以稳定的流转现象,感受到喜悦和清净。
我们应该如何修行?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远离,远离痛苦,获得安乐,生活中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人们以为这样可以更快乐,更有安全感,满足感,实际上却只是增加了痛苦和伤害,佛法的修行是,学习以正确的方法,创造更正确的条件去实现自由和欢乐,这是每个人在平凡生活中都可以去做的一件事儿,佛法修行的基础是一颗善良的心,不会存心去伤害,面对困境,不会轻易失掉心中的善意,常常提醒自己是否不存坏心,常怀善意,这是修行的开始,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对每一个人,这样提醒自己,都是修行的方法。
人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
如果心里想平静一些,就应该尽量让生活简单一点,生活富足后,人们应该学会平衡,否则物质丰富带来的快乐很快就会被困惑取代,科技发达带来的方便,会让人更加疲惫不堪,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真的就那么有必要知道吗?内心的平静靠练练瑜伽,读励志文章是得不到的,你需要改变价值观和生活的诸多方式,要肯放弃,也要肯投入,要耐得住过程的缓慢,琐碎和艰难,你心中越焦虑,说明你执着得越多内心,回归平静需淡化执着入手,少吃一点,少睡一点,精神和身体会更健康。
我们该如何看待痛苦?
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具体到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如果我们认为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的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的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不必急于化解痛苦,因为它是必然,虽然我们还是要面对,但是却不再那样痛苦,不必承受额外的焦虑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