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高中进士之后,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这时的曾国藩踌躇满志,充满了自信。
进了翰林院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就是土包子一个,除了一囗地道的湖南方言让他自卑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除了读过几本教材(即四书五经)和考试范文之外,几乎没读过什么书,身上充满了鄙俗之气。同时,他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缺点。
第一个是浮躁,坐不住。曾国藩爱交朋友,喜欢串门,热衷聊天,经常开玩笑,甚至是爱凑热闹,喜欢到菜市口看杀人。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也就是太上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发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而且还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第四,曾国藩认为自己“好色”,就是喜欢看美女。
人说“知耻而后勇”。曾国藩一旦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就下决心改正。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大目标——学做“圣人”。在曾国藩看来“圣人”就是完美的人。
志向如此高远,他准备怎么做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刚开始写日记也有很多问题。一是断断续续,不能每天坚持。二是把日记写成流水帐,亳无价值。三是在日记中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后来,在友人的提醒他才发现写日记的方法。
首先,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
其次,日记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个细节来改变自己。通过日记来反思自己一整天的活动,从而检查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缺点。
为了督促自己,曾国藩还把自己写的日记给朋友看,请他们监督自己。
曾国藩把写日记的习惯坚持了一生,哪怕是行军打仗也不间断。
曾国藩的经历告诉我们,志当存高远,立志很重要,同时更要有恒心,坚持一件事,不要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他的一生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是可以脱胎换骨,成为超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