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五矩 编辑:劫镖
华为P30系列上市首周行情可谓十分紧俏,尽管前期备货达到500万台,然而各大销售渠道仍旧一机难求。
旗舰机型中唯一能与三星苹果正面交锋的华为这次在相机方面身位明显领先不少,SoC水准也属于旗舰之列,尽管短板并不明显,但是没能用上质量最好的三星OLED屏,却成了舆论吐槽这款手机的最大“黑点”。
根据微博数码博主@宇多田圣人惠展示的系统截图显示,华为P30使用了三星屏,P30 Pro则使用了京东方(BOE)和LGD(LG Dispaly)屏。Mate 20的“抽奖屏”还未平息,这次又因为同样的问题在微博论坛上频频被带节奏,究其原因,便是三星在OLED技术上的“软”实力体现。
三星用在自家S10+上的那块Dynamic AMOLED,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目前市面上表现最好的手机屏幕,布光均匀色彩准确,缺点是最好的屏幕只给自家供货,而且一块屏幕成本高达85美金,足足占去总成本的五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三星对OLED屏垄断达到了93.3%的占有率,导致高端OLED尚处在买方市场,几年前华为也曾在Mate 9 Pro上吃过三星断货的亏,因此对于出货量已达1700万台的P系列来说,华为宁愿选择稳定供货的京东方和LG,已经是最佳选择。
热闹归热闹,今年P系列和S系列的机皇屏幕之争,也不过是千亿OLED市场前哨战的缩影。
余承东的算术题
今年2月,三星和华为都发布了外形更加惊艳的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以及Mate X,随即40支柔性OLED股票迎来两次涨停潮,京东方一周涨幅几近50%。众人高喊,属于折叠屏的时代终于到来。
随后,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接受GSMarena采访时称,有望在2021年实现一半旗舰可以折叠。
而回到产业链的上游不难发现,市场调研公司HIS在分析报告中指出,2018年可折叠AMOLED 面板出货量仅为20万台,预计到2025 年有望达到 5000 万台,占AMOLED面板总出货量的6%。三星仍将保持9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剩下的被京东方、LGD等厂商占据。
根据市场预估,余承东提到的2021年,产量预计不足2000万片,但实际上,每片基板能够裁出100-135块Mate X屏幕大小的面板,如果到21年京东方3条6代产线能够满负荷运转,按照70%良品率计算,就已经能达到年产量118万余片基板。
如此计算,京东方不仅能够满足华为届时2千万以上的折叠旗舰机备货量,还会催生出更多的柔性腕表等设备投产,整体产业链除手机外,今后两年预计还会有少量平板电脑和笔记本实现可折叠。
京东方高级副总裁张宇同样在近期表示:“现在京东方柔性屏的良率已经达到70%,我们会尽力在年底前达到80%。明年京东方会有成都、绵阳两条柔性产线,届时我们柔性屏一年的产量会有一千多万片,其中用于折叠屏的预计会在百万量级。”
据透露19年京东方成都工厂满产6个月预计生产28.8万片折叠屏,因此外界猜测Mate X备货量不会超过30万台。而另一方面有消息则称,三星Galaxy Fold的备货量已经达到了100万台。
看来面对国外媒体,余大嘴不仅没有吹牛,甚至估计的还有些保守了。之所以一反常态的保守并非不会算数,而实际上还是迫于过高屏幕成本。
除去折叠屏的量产压力外,成本更是高企,根据DSCC的预测,三星Fold上所采用OLED面板成本达到218.8美元(约合人民币1464元),京东方高级副总裁张宇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折叠屏手机将在2021价格降至一万元左右。如果全部旗舰采用折叠屏,下场只可能比今年的苹果还要惨。
中韩OLED千亿“赌局”
华为能够和三星同时发布折叠屏手机,其实还要“感谢”三星。
由于生产OLED面板所采用的蒸镀技术,真空蒸镀机就成了OLED生产线最为核心的设备,有着不亚于光刻机对于芯片的地位。而生产高端屏的蒸镀机生产商只来自于日本的Canon Tokki公司,能把蒸镀误差控制在5微米以内,一台就要上亿美元。
在当年还是Tokki时,公司逢将破产,依靠三星的订单才得以度过危机,后被佳能收购。有了共患难的革命友谊,也让三星拿到了Canon Tokki连续几年全部蒸镀机的产量。直到2017年才被京东方和LG各买走1台。后面还有鸿海、天马等一众厂商等着排队拿号。
中粤金桥投资合伙人罗浩元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蒸镀设备虽然是OLED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但一条生产线要实现批量化、高品质的生产,要对整个生产链进行科学管理及整合,确保每一道工序可控、可靠。但是,没有真空蒸镀设备,以上无从谈起。”
电子创新网创始人、半导体技术专家张国斌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虽然离了Canon Tokki三星也可能玩不转,但三星对产业趋势和技术的判断、把握值得我们反省。”
除了生产OLED的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及关键部件也同样集中在大日本印刷、日立金属、达运、陶氏化学等美日韩台厂商。并且大多与三星有着独家供货协议。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欧阳钟灿教授所说,中国平板显示全球第一,但大而不强。我国OLED企业主要聚集在产业链中下游的面板和手机等显示终端产品应用领域,上游核心生产设备完全依靠进口。
因此,除了三星以外的厂商想要实现大规模量产,需要解决的首道难题便是柔性屏生产线。据统计,目前四家面板上市公司已经完成近千亿元的投资,后续还将有超过2000亿元的投资。实际上,京东方,柔宇等知名厂商背后,都有华为、OPPO和vivo等厂商的参与。
国内厂商竞逐下一代显示技术
OLED从出货量上去考量,未来一定会是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的竞争,但LED技术从诞生起,经历了在美国的科研孵化,日本顶级制造的精耕细作,韩国坚定投入达到量产,以及在中国形成制造规模。当大陆的第六代生产线工厂投产,三星已经在迎接7代线和VR级高分辨率柔性头显。
然而,从显像管到液晶(LCD)再到LED,漫长的时间中显示技术也完成了美日韩台陆的技术转移。这一代显示技术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韩国三星和LG。但经历了技术的沉淀,我们所处的今天,也终于能和海外大厂站在下一代技术的起跑线上。其中玩家包括索尼、三星、MikroMesa、三安光电等多家巨头。
在QLED或Micro LED技术研发上,中国厂商与巨头们的距离不再遥不可及。
根据韩国知识产权局日前发布的一份Micro-LED行业知识产权情况报告中提到,称韩国显示屏公司在所有Micro-LED显示屏专利申请中的比例不足15%。中国和美国,二者的申请量之和占50%以上。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还包括中国台湾(140份申请)和爱尔兰(91份),初步具备了挑战传统巨头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