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贝带着我们的期盼来到这个世界,当时的我们是欣喜、紧张、焦虑、慌张还是内心从容、充盈着爱意、淡定不慌呢??回忆我们最初的期盼是孩子健康成长还是孩子你要成为一个佼佼者呢?
你是否还记得宝贝出生至3个月的时候,宝贝的哭闹、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你的眼眸,你关注到孩子所有的一切,付出自己竭尽所能的爱,当时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我爱你,只因你是我的宝贝,妈妈会给你全部的爱,一直陪伴着你幸福的长大。
当孩子三岁了,宝贝开始进入的了第一个叛逆期,也许他会乱扔玩具、也许他会不听你的话,甚至会将家里的弄得一团糟,也许他不爱上幼儿园,也许他胆小、不善于表达、动手打人,这时的你还是迎接新生时温柔的妈妈吗?
到底是孩子变了还是我们变了呢?
回忆我的小时候,妈妈温柔善良有求必应,说话语气柔和,从未表现出不耐烦,爸爸性子急但事无巨细能够解决我遇到的一切难题,是一座山一样高大的爸爸,我的成长是幸福的。 可能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会有不同,但不管曾经的你们如何成长,是否现在的你仍然是幸福的,感恩过去的。
我们受上一辈的传统教育方式影响,有时会急躁、冷漠、指责、骂甚至暴力来对待我们的宝贝,这些是给我们自己成长带来了很多沉重的,而现在我们却在重复的给予孩子,我们传承的不是爱而是这些负能量的情绪,将宝贝当做的自己负面情绪的宣泄桶。
是我们变了,宝贝三个月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爱、无条件的爱,而现在宝贝3岁了甚至13岁、23岁,我们有了条件。
恐吓:“宝贝你不要去碰那个插座,它会把你电死的”
“宝贝你不要乱跑,等下被撞死了”
要求:
“我辛辛苦苦赚钱送你学习,你还不赶紧好好学”
交换:
宝贝,你好好吃饭,等下妈妈奖励你玩具…
我们的条件是你达到了我的期盼,我才能爱你…对吗?
很多家长会问到: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担小、不懂得爱别人,老喜欢打人,让我生气呢?为什么总喜欢看电视、玩手机游戏呢?因为作为父母没有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缺乏心理营养,而心理的营养简单一个字就是“爱”。在我们不断的恐吓、要求、缺乏陪伴的情况下,孩子渐渐麻木缺乏了爱,会借助电视、手机来获取安全感、存在感和优越感。不得不承认,我们是一群知道爱,却不懂如何去爱的人,
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父母的陪伴,父母各自承担着自己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取决于妈妈的情绪控制和家庭夫妻的和谐,孩子的价值观、自我认识和性别认知来自爸爸对孩子的赞美、陪伴、行为动作、语言的引导!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将成为怎样的人,首先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我们不需要特别教导孩子,我们只要做优秀的自己、真诚的陪伴、无条件的爱,接纳孩子的一切,这些就能教会孩子懂得爱和如何去爱,我想我们改变会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也会让宝贝成长为身心健康有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