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最近我媳妇儿这个从来没怎么读过历史书的人突然拿起了一本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边读还一边跟我探讨。又把我对历史的那份浓厚的兴趣勾了起来。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对于一个精读过《二十四史》+《清史稿》+《资治通鉴》的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然而我却实在想不起来这一年发生过什么大事。我拼命的回顾明神宗万历朝发生过的各种大事。首辅张居正是万历十年去世的,明神宗的皇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也是万历十年出生的。争国本?万历十四年皇三子朱常洵才出生,此时国本之争还只是在萌芽阶段呀。至于后面的挺击案,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萨尔浒大战等等重大事件,都是万历四十年以后的事儿了。因此如果让我写一篇以某一年为标题的文章来叙述万历初年的事的话,我一定会选择万历十年。毕竟万历朝最辉煌,也是大明朝最后向上的十年,就发生在张居正当内阁首辅的隆庆六年到万历十年之间。随着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的去世,一切都仿佛过往云烟烟消云散了。

        那么黄仁宇先生为什么会选择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呢?而且黄先生把这一年称之为“平淡无奇的一年”。既然平淡无奇,为何还要专门挑选这一年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礼仪等多个维度解读,剖析了这一年发生的种种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恰恰透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灭亡的转折点。这本书通过对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几个重要人物的叙述,将当时社会上各种人和事,以及各种制度串联在了一起。

        由于篇幅有限,我今天只想聊一个人----明神宗朱翊钧。以前谈到这个皇帝,我给他贴的标签就是昏君一个,史家普遍有一个观点:明实亡于神宗。这种主流观点也左右了我对这位皇帝的看法。而现在我突然明白,每一位皇帝其实都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位皇帝。我们如果站在他的位置去看,未必就有人家做得好。就明朝来说,那些个文官经常以顶撞皇帝为荣,越是把领导搞得下不了台,他们就越开心。有人说,明朝不是有廷杖吗?不听话的大臣就打屁屁呗。诶,别急,你这一打,成全了人家敢于直谏的美名,也成就了你不纳忠言的恶名。如果你不小心把人家打死了,那人家就是大忠臣,文死谏,死得其所。而你则要一辈子背上昏君的骂名。最关键的是,有些大臣跟皇帝争个脸红脖子粗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皇帝打一顿,好成就自己的美名。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没有坐在龙椅上,那上面的滋味我们自然也体会不到,也就不好对人家妄加评论。当然,历史的发展一定有其规律。一个王朝的灭亡也绝不是一个人的昏庸腐败导致的。万历十五年,只不过是一个缩影,在历史大趋势下,任何人也只能臣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