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71419547
。。内容简介。。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作者简介。。
宋杰,1952年1月生,北京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留校任教。后师从宁可教授研习秦汉史及古代军事地理,获得博士学位。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九章算术〉与汉代社会经济》《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中国货币发展史》《汉代监狱制度研究》《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汉代宫廷居住研究》等,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短评。。
#
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囊括汉中、寿春、襄阳等10余处影响历史进程的战略要地,20余幅手绘地图,60万字精辟阐释,继承并发展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理念,以动态的眼光、详尽的考证透视从先秦至宋元千余年间兵家必争之地的沿袭与演变。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震撼,很全面很严谨很仔细。
#
我从最感兴趣的第17章节忽必烈灭南宋开始看, 看过金庸老师武侠小说的应该都知道,郭靖大侠誓死保卫襄阳,襄阳之战就是蒙古灭宋之役中的重要战役之一。襄阳作为“枢纽地区”兵家必争之地,有哪些重要的地理环境、军事价值?南宋在蒙古灭金之后做了哪些防御部署?蒙古在南征过程中做了哪些战略调整以及如何取得围攻襄阳的胜利……这些问题书中都有写✍🏻️慢慢看,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而且还能学习历史地理军事“交叉学科”的知识😂
#
宋先生的书让我有些惊喜
首先,作为军事科学领域,自古以来地理就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重要因素,在《孙子兵法》中就有《地形篇》和《九地篇》;
其次,这个题目比较少见,我接触的从地理方面考察战争的书不是很多;
第三,作者从概念介绍到结合实际战局分析写的很有条理;
第四,作者的考据比较充分,论证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最后有一点,就是本书前面的战局剖析的比较到位,后面的,尤其是襄樊那一段写的有些简单,希望能写的更详尽一些,而且对于宋代四川的军事地形特点及其相关运用也没有着墨书写,有些可惜。
#
“天时地利人和”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古话,出自《孙膑兵法》,原文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指出了古代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三个最重要的条件。对于古代的军事家来说,这三个条件固然重要,但从后人研究的角度来看,却分量不一。天时,受太多气象条件影响,人力的作用微乎其微,且缺少实体的史料,后人考据难度较大。人和,受主观因素影响,且参与战争的人均号称自己代表天命或者正义,考据价值不大。这么一排除,地利是最适合历史学家发掘的领域,原因很简单,因为山河湖海就在那里,即使经历了成百上千年也没有太大变化,在史料的佐证下做好实地调查,就能重新当年的战况,分析交战双方的用兵之道。
本人军事小白,翻开这本慕名许久的大作时着实吓了一跳,700多页的大部头,密密麻麻的文字。但这是一本读起来厚而不累的书,作者用他深厚的古代战争史学知识,提纲挈领的总结了“地利”一词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了古代战争枢纽的形成原因和历史演变,并挑选了古代历史中一些比较著名的战争枢纽,剖析了从夏商以来历史上著名战争的进程,用丰富的史料诠释了战争中的地理枢纽的作用。
这本书在军事迷中有很高的评价,从本书在豆瓣的热度和评分就能看出。关于本书的专业评论已经有很多了,本人不敢用自己的三板斧的军事知识班门弄斧,想谈谈作为一个外行在阅读本书时受到的冲击和启发。
在阅读本书时,要牢记“古代”和“战争”两个关键词。之所以要强调古代,是因为地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改变。现代社会受益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理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且不说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影响人类社会形态的交通工具的面世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仅看“高铁前”和“高铁后”两个时代,我国的社会形态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上学期间往返于京沪线不用倒车,相比大多数人来说已经算是交通便利了,但在高铁出现前,需要坐一晚上人挤人的绿皮火车,回家一趟也要折腾一番。开通高铁后,真正实现了随时拎包回乡。在古代,这种地理对人类社会行为和形态的影响只会更大。天堑就是天堑,是永远越不过去的鸿沟,无法变成通途。因此地势地形地貌因素,是影响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对于战争来说更是如此。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跳出抽象的地图,去直观的体验古代士兵直面的地形障碍影响。那些“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交通要道”之类的古语,并不是文学修辞上的夸张。地理的条件在古代直接影响诸多战役的排兵布阵,甚至决定了战争的结果。从小处来说,地理枢纽影响的是战争的走向,往大了说,影响的是中国历史的走向和社会的进程。为什么大多数朝代要建都北方,而南方的朝代多短命?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多次面临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而不是其他方向的?更进一步,是什么造就了中华民族今天的血统构成。看完这本书,会对这些思考有更深入的认识,看看中国的地势图,你会发现居高临下绝不是空谈。
而“战争”两字,则阐明了本书聚焦的领域。地理枢纽有很多,有战争的地理枢纽,也有交通的地理枢纽、经济的地理枢纽。枢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作用,交通枢纽很可能是战争枢纽,但经济枢纽不一定是战争枢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江南,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地理枢纽,但永远也不能成为战争的地理枢纽,因为平原多地势低,天然易攻难守,敌人的大军来了只有挨打的命。而在古代的科技水平下,战争枢纽一定是易守难攻或者掌握了交通要道的,并不一定特别发达。战争的地理枢纽在乱世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而在战争较少的年代,由于其天然的地理特征,很多会走向衰落。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载入史册的地名到了今天籍籍无名,尤其是北方的很多名城如今已辉煌不再,所以战争的地理枢纽也是会随着时代演变的。
这本书内容洋洋洒洒全是干货,不仅能学到很多历史和地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了我思考一些历史问题的启发。虽然不能一口气把书中的知识全部吸收,但每次翻开都有一些新的心得体会,值得反复阅读。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