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性教学手段应该是 “走心”的
读第30条《谈谈直观性问题》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怪不得苏霍在上一篇《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文章中,对“直观性手段”并未持完全赞同的意见,原来他在这篇《谈谈直观性问题》中给出了完整的答案。
他在开篇第一句话中说,“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他接着说道:“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我想,这是苏霍对直观性教学手段的深刻理解。同时,我注意到本篇文章的结语这这样的:“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于是,用现在的话讲,运用“直观性教学手段”一定是要学生“走心”的。
为了具体说明对“直观性手段”的认识,苏霍从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大体意思是这样的:
一是教学的直观性是小学生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它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先入为主的情绪色彩。
二是运用直观性,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三是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四是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我对词的理解是除了原意外,还有理科的规律、公式、方法等)”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
五是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应该说,这五层意思有些是挺绕逻辑的,不结合原文的例子阅读就显得有些难懂。我总体上捋了一下,大概可以这样“翻译”理解:“直观性手段”不单单是吸引学生表面兴趣,主要是施加作用于学生思维和心情,让学生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概念,完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换句话讲,“直观性手段”的运用,有点“先入为主、深入浅出”的意思。但我的描述始终是“感性”的,不如苏霍表述得理性和科学。
为了方便理解教学的直观性问题,结合我们教学的例子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力》是初三物理的经典课目,在学习“力的概念”之后,有一个“力的三要素”的知识点。为了设计这个片段的教学,教师是应该运用直观性实验教学的:
第一,先举出“开关门”的例子,让学生探究说明力的大小不同,方向不同,施力的位置点不同,结果都导致开关门的效果不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感受他们自己的“情绪色彩”,或者叫做“猜想的初步结论”。
第二,再拿出一瓶矿泉水,如果要把它推到,看看刚才的结论情况是否也同样适用?这是第二个具体例子,目的是继续促进学生思维积极化思考。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汇总思考,总结出力的三个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就是从具体事例到抽象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在发展或修正学生的“情绪色彩”。
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画一个实心点表示力的作用点,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实线段,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末端标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这就是用“绘图”的方法形象化地表示出了“力的三要素”, 物理上把这方面的教学方法叫做“建模法”,类似地还有“光线” “力臂”“磁场”“电场”“电磁波”等等。通过对概念的符号式的表述,把学生从对力的感性认识带进了理性认识的抽象思维的世界里。
第五,教师要设计事例,让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并用准确的物理学科术语进行相互评价。有些事例是要“迁移复制”的,有些事例是要“综合变化”的,比如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示意图,还有一个力的方向与水平面有一定的角度,需要标注夹角等,让学生通过“绘画”还能科学规范地表达出“力的三要素”。这样的“深入浅出”,学生肯定是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加工的认识过程,这就是苏霍认为的课堂注意力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其实,不光是我所任教的物理学科符合苏霍的建议要求,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例子。特别是在“形象化向概念化过渡”的问题上,例如,我记得小学时候,解数学应用题很多都是“画”出来的,像是画追及、相遇问题的线段图、工程量问题的比例图,都是通过画图把具体问题从形象转化成抽象问题的,一旦掌握这种方法,就像感觉掌握了“知识的力量”。初中数学非常讲究思想方法的,比如常见的“数形结合”的方法,也是把具体问题转化到抽象思维的,再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出对问题概念的理解。现在的化学学科也是这样,对应化学反应的宏观情况,课本上编排了微观粒子的拆分和组合情况,相当于通过“画图”的形象化来理解概念化的抽象思维,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反应的实际本质,当然往大来说,也是现代科学家推测未知粒子的一种“建模”思想。
至于语文、历史、政治等一些文科学科,苏霍的关于教学直观性的五个方面的建议属于是课堂技术性的策略,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不多赘述。但我更欣赏苏霍在第14条建议《不要让学习子母变成后娘》的文章中对文科教学提到的,“复习分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好像站得远一点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于是,我想,“ 抽丝剥茧”之后,要学会抓教学主要矛盾,比如“单元主题教学”“群文连读”“美文组课”等等,也许是课堂教学最简单的“直观手段”。
因为,苏霍一直在说,“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走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