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哥又叫吴哥城、通王城,是柬埔寨最辉煌的高棉王朝时期的都城,在公园九世纪到十五世纪六百多年的时间,前后历经二十五位国王,势力范围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及越南,孟加拉湾大片的土地,盛极一时,创造了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最强盛、富足的高棉时代(又叫吴哥时代),留下不同时期六百多座印度教,佛教风格的精妙寺塔,这些建筑和他们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文明,至今是柬埔寨的骄傲。作为都城的通王城几经战火,我们目前参观的大吴哥是阖耶拔摩七世登基后建造的,比小吴哥晚了几十年。
吴哥城整体呈正方形,由八米高的城墙和近两百米的护城河环绕,城墙边长三公里,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有个城门外,在东门的北面还开了一座胜利门,每次出证打仗或得胜归来都会走这座门。城门是塔形结构,塔身上都刻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俯视着进进出出的人们。城门都很窄,仅容一头大象通过,每组来吴哥参观的团队,都要换成小巴才能进入。
每座城门都有连通着城里城外的石堤(因为没有桥洞,是实体的,所以只能称为石堤),石堤两边栏杆依然是七头蛇王那加的造型,只是支撑长蛇身体的是每边二十七个2.5米高的跪坐石像,分别是眼睛细长表情含蓄(天神)修罗和怒目圆睁,表情凶恶阿修罗(恶魔),分别拉扯着巨蟒,演绎着他们搅拌乳海,获取长生不老药的故事。
无论从哪个城门进入,行走1.5公里,就是通王城的中心,也是那时的国寺巴戎寺。巴戎寺从外形上看是一组金字塔形的建筑,最高处是建在两层空心塔基的圆形宝塔,四周有大大小小四十八座宝塔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中心塔,再加上五座城门的宝塔,共五十四做,代表了当时高棉下辖的五十四个省。每座塔的塔身上都有巨大的四面佛,佛像与塔身浑然一体,四个方向分别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行于色,微眯的双眼和微翘的嘴角透着安详又神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高棉的微笑”。据说四面佛的面容是阖耶拔摩七世本人,人们游弋在巴戎寺的那个角落,都会有一张这样的面容俯视着你。让人心生敬畏。
巴戎寺还有个特点就是融合。本身它就是佛教寺庙,又是不同时代建筑的叠加,再加上宗教信仰上从印度教到佛教的变化融合,让它的建筑风格和小吴哥既相似又不同。年代和战争让整个建筑群不像小吴哥那么完整,依然伫立在那里的大部分是框架和残垣断壁,但依然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壁画,回廊的壁画故事性强,内容丰富,除了神话故事还有好多现实生活场景,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直观的参考。我们参观的时候,赶上巴戎寺维护修整,只能在一层游览,无法近距离看到高棉的微笑,还挺遗憾的。后来参观吴哥艺术学校时,看到一幅“高棉的微笑”的作品,我还专门拍了下来。
大吴哥城里当然不只有巴戎寺,我们的行程还包括斗象台,十二生肖塔,和古代法院。斗象台建于阖耶拔摩七世时期,是国王用于挑选坐骑(大象)的地方,长度超过三百米,有三个平台,平台墙壁雕着狮子和神鸟,斗象台外观雕有大象,犀牛,河马等厚皮动物,同时还有逼真的打猎场面,斗象台前是巨大的广场,古代国王在斗象台上检阅,举行各种公共仪式,车队,马队,象队鱼贯从广场走过。
十二生肖塔与斗象台在广场的两边,是十二个分别雕着不同动物的独立小塔,零星分布,与中国的十二生肖相比多了狮子和猫,少了老虎和兔。年代久远分化严重,现在已经分辨不出那座塔是哪种动物了,据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记载,这些塔被称为“天狱”,是用来判定是非曲直的(塔的位置在古代法院对面)。比如两家有龃龉,官司打到法院,是非难辨,就将两人分别关在自己生肖的塔中,几天后哪位生病或出现不适症状就判定为有罪,平安无恙者即为无辜者。想来这种方法倒是给法院省事,一切看老天的安排。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塔是给广场上观众表演走钢索的人用的,只是无从考证。
自1992年吴哥被世界文化遗产后,就有国际修缮团队进驻屡经战火和岁月侵蚀的吴哥古迹群,其中包括中国的修缮团队,这种修缮持续至今,还会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