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程工作的秘诀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个“转换损耗”的定义

从任务A切换到任务B,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任务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 - switching cost。

转换损耗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即已经习惯了任务A的认知情景、反应方式,会对任务B造成干扰;

二:执行任务B时需要对任务B进行认知重构,回忆任务B的相关背景信息;

尽管这种任务切换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效率的损失,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无法避免;

尤其是当我们忘我的投入到某一项工作中,已经进入了心流的状态,突然被打断,情绪都会有很大的起伏;

那么,既然无可避免,有没有方法能够将打断带来的效率损失降到最低?

有的,以下给大家带来“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此技巧的前提是,大家需要对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剖析,区分出“可容忍中断”的部分与“不可容忍中断“的部分,保证用整段的时间去完成“不可容忍中断”的部分。

也就是下面的”三明治模型“:

image

想象它是一个三明治,中心部分是核心,我们称之为“核心思考区间”,绝大部份的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个部分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思考,一旦这个部分被我们吃下,这个任务我们基本已经完成了大半,剩下的工作都是一些支持性与补充性的工作了(即“支持性思考区间”与“操作性动作区间”)。

那么,通过这个理论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我联想到了“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的一个原则“要事第一”,将最重要的任务提取出来,完成它,也就相当于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

如何将这个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早上做计划的时候,罗列出这一天,最重要的三件事,然后对每件事情进行分解,找到这个任务中的核心思考区间,划分出不被打扰的一段时间去攻克它。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对我深有启发:

例如领导让你去做一个PPT,你的第一步是做什么?

不是去找漂亮的模块,不是去google查资料,应该去设计PPT的架构,将骨骼搭建好,设计好演讲内容的关键词与顺序,这才是核心的思考区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需要一张白纸,一支笔,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专注的思考,我们就能完成。

完成这一关键步骤后,我们后续再去选择模块,加入插图,调整字体,就算被打断,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先甄别出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然后专注的、不被干扰的完成核心思考区间,这就是多线程工作的秘诀。

参考书籍:精进:放松思维的励志成功法 作者:采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