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中国班级—读《中国班级的特性》有感1稿
浙江武义县武阳中学李静雪
从10月份以来,阅读变得断断续续,生活和工作的琐碎让本该坚持的读写成为了一种奢望。有时候忙完了学校和论文的任务,想着总有几天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吧,陪伴孩子或者是自我放松又占据了本来就短暂的时间。可是,曾经喜爱的阅读,就这么搁置了吗?似乎又不甘心,断断续续地有在看书,却没有了当初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那种状态。有时候突然看到小伙伴们在研修班的群里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内心总是又惊又喜。惊讶于伙伴们持之以恒的读写习惯,惊恐于自己的碌碌无为和懒惰,却为大家的成长感到开心...看到身边的叶老师百忙之中抽时间阅读《你好,寒假》一书,写了三篇读后感,边阅读边实践成长;看到身边的蓝老师分享着班里面孩子们的一次次家校活动,家长们的主动参与和收获,都让我感叹着班主任的用心,也体会到作为班主任的艰辛。而我,即使再忙碌,也应该抽时间来写一写,思考一下班级的建设。今天,李教授在微信群里发了2018年的总结,感叹于李老师的用心和认真的做事态度,作为专业的学者,每天有处理不完的事情,熬的夜不计其数,尚且能用真情实感记录这一年的收获,作为一位普通的教师,我又有什么理由继续偷懒下去呢?趁着假期这几天,我可得抓紧完成这剩下的读写作业,投入到更多的专业书籍的阅读与学习中去。
这篇熊华生教授的《中国班级的特性》之前读了两遍,只是当时阅读之后还有一些似懂非懂,这两天在看完三遍之后,有了更多的理解。尤其是整理了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之后(见思维导图),对于一些层级关系有了正确的把握。
一、中国班级特性的解读
文章第一章节围绕着班级的特性,从整体到个例地对班级长期稳定、学生干部的设置、学生管理的层级特色、特有的学校生态环境四个部分对中国班级的性质、存在的特色等进行了阐释。其中,将中国班主任和日本的班主任进行比较,也将中国的班主任制和欧美中学的走班制、欧美小学的包班制、日本的社会初级群体进行比较,凸显出中国班级这一特殊社会组织的优越性。
那么什么是中国班级的特征呢?熊博士在文中指出:长期共同在一所学校,有固定教室,这把中国班级与走班制区分开来;在班级层面未建立完善的学生的组织,这把中国班级于欧美小学报班制的教学组织区分开来;学生组织是自治的,教师是作为学生组织的领导而非咨询顾问,这把中国班级与日本班级区分开来。[1]这一段话将中国班级的特征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班级管理制度的区别描述地十分清楚,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班级存在的优势所在。
中国班级因为同一班级同学总是在一起上课成为管理单元,也成为生活共同体,更是一个教学共同体,一个生活家园,一个管理组织,是一个超级存在。能够在这样的一个超级存在体当中工作,为孩子们传授知识,一起分享工作和学习的快乐,真的是一件乐事,一种幸福!
二.作为雏形社会的中国班级
“学校教育应该以现有的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灌输既定的、系统的纹理科目的科学知识”。中国班级作为传输知识的场所,作为孩子们共同生活的场域,也作为教师相对独立地实现教育理想的平台,让孩子和教师通过班级融为一体。正如我们的初阳六班,这个大家庭正是在这个具有稳定的、内容丰富的、小型的社会环境中的班集体中滋生情谊、分享生活和工作的点滴,成为我们的第二个家!
班级作为雏形社会更有其非凡的教育意蕴。吴康宁指出:班级组织是一种自功能性组织,自身乃是一种无以替代的影响因素,具有非他莫属的教育价值,即它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张鲁川认为,班级是一种共同生活场域和公共生活场域,在社会化、道德与培养公民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个共同生活场域,班级能起到学生社会化通道的作用”;卜玉华教授认为,班级生活在学生公共精神的养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李家成教授更是大胆地提出:班级建设是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独特领域,课堂教学是以学科为载体,通过开发学科教育价值养成个体独特的学科素养,通过学科实现对人之生命的滋养,更多存在于课堂场景下的活动中。班级建设则是以班级中的日常生活和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形成个体独特的个性与班级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主体上,课堂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而班级建设以班主任和学生为主体构成。班级建设需要与教学沟通,但不是处于为教学服务的附属地位,而是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两个领域,互相影响和渗透。读到这儿,恍然大悟,才明白李教授之前为我们制定的读书计划的用意。通过按照顺序的阅读,从张春兰,杜芳芳与张鲁川教授的高中走班主题,到李伟胜和卜玉华教授的中国班级主题,再到熊教授和本书序言的最后阅读,我们从细节的学习到整体知识的构建,逐渐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对中国班级和班主任有了更深层意义的理解,也让自己对教学工作生发出更深层的情怀与热情!我也对班级建设与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班级生活中,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人对物的认识、影响和创生,有人与群体、组织与文化的互动,有在丰富的关系中的自我体悟、认知、策划与更新。
三、中国班级的利弊分析
中国班级固然好,但也有其利弊。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中国有许多省市已经开始了走班制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一些社会人士和家长的认可。这也让我们思考:我们的固定班制需要变革些什么,在保持我们优势的同时,更需要静下心来找寻可变革的领域,无论是国家的关注度、学校的行政制度、社会以及家长对班主任制和中国教育的看法,亦或是教师的教育情怀,教学方法的改进等等,都需要一同协作。
参考文献
杨小微,李家成.中国班主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