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进藏旅行漫记(5)
又过七十二拐(7-16 星期日 小雨 300公里 宿然乌观景酒店)
今天从左贡到波蜜-然乌湖,全程约三百公里。第一次进西藏走墨脱时经过这些地方,因此,也算是故地重游了。只是当时左贡到邦达全线修路,路面坑坑洼洼,加上是夜间开车,约百多公里的路走了四、五个小时,沿途风光根本看不见。我乘坐的那辆车在离邦达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左前轮被路面的石块轧破了,还是当地热心的藏胞帮忙换了备用轮胎。 现在路修好了,全程都是柏油路面,而且从左贡到邦达没有陡坡,没有急弯,可以匀速行驶,这在川藏线上也算是难得了。
早起天气不好,云层笼罩着山峦,刮着冷冷的风,偶尔有雨点飘落下来,有几分寒意逼着,让人有些不适应。车开出左贡很远了,路上还没有行人遇见,也没有交会的车辆,村庄似乎还在熟睡中,什么动静也没有,一切都太过冷清了,让人感觉有几分孤独和惆怅。随着海拔的缓缓抬升,云雾渐渐散开了,阳光透了下来,照亮了蜿蜒的玉曲河,照亮了河两岸的风光,也照亮了车里人的心房。
玉曲河特别招人,队长把车停在路边,方便大家近距离观赏。有几个队友走到了水边,静静享受着玉曲河由北向南流动的神韵。早就听说过玉曲河很美,今天算是看到真容了。她的翠绿,她的幽静,她的清纯,她的含蓄,她那波澜不惊的样态,以及有意无意的淡然,把我们带入一个清新脱俗的意境之中。很难把玉曲河跟怒江联系起来,看着河水静静流淌,想不到她的波浪,她是如此的清澈柔美,如此的悠然从容,足以抚平人的心绪,荡涤人的心灵。
从左贡到邦达,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每座山都不高,山上看不到植被,大多是裸露的石头山,由于山体含有不同的矿物质,长期风雨的侵蚀分化出不同色泽,汽车行驶在路上,窗外五顔六色映入眼帘,给人行走在画廊之中的感觉。
公路沿玉曲河畔起伏延伸,夏季已经来临,草甸已经变得翠绿,齐腰深的青稞在风的带动下有节奏的律动,大片的湿地生长着茂密低矮的大蒿草、苔草之类的草甸植物,一簇一簇小花,随处可见,自由绽放,芳香飘溢,分外诱人。蓝天、白云、绿地、牛羊,鲜艳的藏式村舍和高高耸立的白塔,以及白塔下转动着的经轮和虔诚的脚步,一切都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和谐宁静,安逸自在,令人神往!
从左贡到邦达海拔一路缓缓升高,海拔过四千米之后就到邦达了。邦达镇位于左贡和八宿之间,海拔4300米,是川藏南线和北线的交汇点,通往左贡、芒康、八宿、昌都、拉萨等地都得经过邦达镇。这里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现在318国道之外,还有214国道贯通全境,因而,邦达还是连接川藏、滇藏、青藏的公路交通节点。
邦达原本只是一个兵站,后来镇上建起了一条三角型小街,一些四川人在这里经营起了旅馆和饭店,进藏的人会在此停留歇息,有些团队还会把标志物留在这里作纪念,也算是个旅游集散地了。镇中央是邦达广场,广场有一个塑像,主题为《天上康巴》,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紫铜锻造的组合造型,下部为不锈钢锻造的祥云造型,寓意茶马古道来自天上,是一条为藏汉人民带来福祉的团结之路,幸福之路,发展之路,而且包含了对藏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幸福,发展蒸蒸日上的美好祝愿。邦达广场由武汉钢铁厂援建。
邦达县城虽小,却是处于三江并流的中间地带,这里有了一块地势宽缓、水草丰美的高寒草原,长约80公里,宽约20公里,跨五、六个县域,很多地方没有人烟。独特的草原环境为动植物多样性发展创造了条件,现在这里是名贵药材-诸如贝母、人参果、大黄、大叶秦艽、红景天和冬虫夏草等重要产区。不少进藏的人都以“飞鸟都飞不出你的边际”形容邦达草原的辽阔,用“天堂般的邦达草原”表达自己对这片草原的惊喜和赞誉。
上个世纪九五年代,这里建了一个世界海拔最高(4330米),跑道最长(全长五公里)的邦达机场。往常从昌都到成都公路长达1200多公里,开车得有三、四天时间才能到达;邦达机场建成后,不到两个小时空中航程,就能翻过横断山脉,往返于邦达成都之间,从而,大大促进昌都和内地的交流。可见,邦达地方不大,作用不小,战略地位很高。
我们一行中午到达邦达镇,在三角街用午餐,利用饭前时间,参观了邦达镇,并在邦达广场塑像前拍照纪念。 下午往业拉山开进。业拉山-又称怒江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垭口于G318,标高4658米。出邦达镇,过检查站,领限速条,一路上坡,行驶十多公里就到业拉山垭口了。
这段道路相对和缓,并无险要之处。沿途经过不少村庄草甸,虽为偏僻孤远,却有着独特风光;回望邦达草原和玉曲河,更是辽阔无垠,美不胜收。业拉山垭口,有一片风化的石林,石林中有一个天然孔洞,从洞内可以看得洞外的风景,如同一个城堡拱门,让人对大自然的神力叹服不已。垭口铺满经幡,如同层层叠叠的花坛,特别精美抢眼,成为大家拍照的首选背景。在业拉山垭口观景,比东达山视野更开阔,这里群山逶迤,连绵不绝,如万顷波涛涌来,万马奔腾而去,天地浑然一体,有气象万千之妙!面对眼前的壮美山河,既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也让人心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怅然!
业拉山是横断山脉的最大天险,也是G318国道-由东向西-进入西藏翻越的最后一座横断山脉的垭口,在这里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和怒江两条国际大河流被分隔开来,因此,无论是作为天然交通孔道,还是作为河流分界的标志,业拉山垭口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然而,业拉山的真正天险并不在垭口,而是翻过垭口之后的天路-七十二拐。这里高差约有两千米,有“魔鬼路段”、“死亡之路”之称。当年筑路大军在深深下切的绝壁上,采用迂廻盘旋的办法,凿出这段险峻的公路。这段路180度大拐弯就有五十多处,通称天路-七十二拐,还有99道弯,108道拐,以及136道弯多种不同说法。2015年,我们从墨脱往回走时,从下往上过七十二拐,车上的朋友兴致勃勃数起弯道,起先还数得清楚,多转几道弯就乱了。我先后三次经过天路-七十二拐,每次都有人想数这里的弯道,遗憾的是,最终都没有人能完整数下来!人们都把进西藏的路比作天路,也许怒江七十二拐最为贴切!
天路-七十二拐设有专门的观景台,初次路过的人都会上那里观景拍照。然而,严格意义上说,那里并不是什么景点,眼前只是一条在绝壁上不断盘旋下降或者说是不断盘旋上升的公路。弯度大小不一,有U字型,有发卡式,有回环,有急弯,看不到尽头,数不清曲折。眼前所见可以用一个“险”字来概括。比如山体之险,峡谷之险,陡坡之险,以及可以想象的刮风、下雨、飘雪,落石、塌方、泥石流,这些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带给过往车辆和人员的巨大风险。
车友在观景台上不停的拍照,集体的、个人的,站着的、跳着的,车上的、车下的,喊着的、叫着的,伸手的、踢蹆的,个个都很投入,人人都很忘情,显然对七十二拐着迷了。然而,观景台看到的不过是天路七十二拐不太险要的路段,真正的险要路段在半山腰,那里根本无法停车拍照。事实上,不管你用多好的器材,选择怎样的角度,都不可能拍摄到天路-七十二拐的全貌。也许航拍可以,然而,航拍在这里是被禁止的!
很难想象当年的进藏公路,那是进藏部队边战斗边修筑的公路。当年他们是用最简陋的工具,靠肩背手刨,以付出许多年轻生命为代价,硬生生在世界屋脊上凿出了一条天路来。如果按现在的标准,与其说是一条公路,还不如说是一条毛坯路。但是,当年筑路部队的革命意志,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创新智慧,以及当年行驶在这段被称之为“魔鬼路段”“死亡之路”上的运输部队,他们的勇气担当和牺牲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这不只是因为没有柏油或水泥路面,而只有只能称之为路坯的极不坚固的沙石路面;还因为当年的汽车动力、制动技术、救援手段的极端落后,以及不可预测的气候条件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他们为保障西藏军民物资供给,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魔鬼”“死神”搏斗,都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许多传奇故事,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经过多年整修,怒江-七十二拐路况已大有改善,如果天气不差,如果胆量足够,如果心存敬畏,如果遵守规则,如果操作细心,如果有一定驾驶经验,行车安全不是问题。然而,盘山拐道并没有改变,不时还会遭遇恶劣的气候或地质灾害,甚至塌方落石泥石流暴发冲毁路基;还会有事故发生道路堵塞以至于死亡悲剧上演。因此,怒江-七十二拐路段,仍然是一条壮美与悲情交织的危险道路,车辆从这里经过,还是让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正因为这样,许多人还惦记着这里,特别是四川境内几座高山隧道开通,通麦、排龙等天险排除之后,来这里挑战天险,一试身手的车手越来越多。有时,我会情不自禁的想,假如某一天,怒江-七十二拐天险也被排除了,“魔鬼路段”“死亡之路”成了人们记忆中的往事,喜欢挑战天险的自驾E族会是什么心情呢?会有遗憾吗?没有答案!然而,这对于促进西藏与内地的交流,对于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藏族同胞的生活改善,无疑是值得庆幸的大喜事!
怒江-“天路七十二拐”有太多的事故和死亡发生,然而,就是在这充满死亡气息的地方,却有一个生机勃勃的藏族村子。村子在七十二拐的下方,四周绝壁中的一块绿洲,果树鲜花,村舍牛羊,鸡鸣犬吠,佛塔经轮,不缺不少。可以想象这里的贫瘠和匮乏,在这样的地方讨生活堪为神人。在冷酷无情的怒江七十二拐路段里,偶遇这样一个藏胞村子,对于进藏旅行的人,不仅温暖,更是希望!
从藏族村子继续下行,就到怒江边了。怒江,又叫做黑水河,上游藏语叫那曲河,起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全长3240公里,中国部分2013公里,流经西藏云南,最后经过缅甸流入印度洋安达曼海。云南西北部怒江州境内,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有一个呈南北走向的怒江大峡谷;峡谷长达3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3500米,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我没有到过那里,也想象不出那里会是怎样的地理奇观,眼前的怒江七十二拐大峡谷已经让我瞠目结舌了。我站在怒江岸边,望着垂直下切四、五百米的河床,感觉头晕目眩,两蹆发颤。这里流水无声,没有惊涛裂岸,然而,深邃的河谷和蛮荒的绝壁仿佛让我们听见了远古的足音,以及围绕着横断山脉地壳运动的神奇力量!
不远处是著名的“怒江大桥”。说是大桥,其实河谷距离只有几十米。由于这里是入藏的咽喉要道,常年有武警部队把守,戒备森严,不许拍照,让过往的人多了几分神秘感。百余年前,正是这里的天堑阻挡了西方传教士西进的去路,击碎了他们的如意的梦想!上个世纪五三年代,在修建怒江大桥时,一个小战士在浇铸水泥桥墩时,不慎跌落下去,由于水泥迅速凝固,无法施救,最后只好把他包在桥墩里了。这个桥墩至今还完好保存着,成为耸立在滔滔江水中的一座纪念碑。我们每次经过这里,总是会想起当年在这里修桥筑路的十八军官兵,想起那个被包进混凝土桥墩的小战士,以及所有为修筑这条天路流血牺牲的指战员们!当年的条件是何其艰难,他们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完成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修桥筑路任务,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的英雄卫士,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怒江是一条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怒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的还有僳僳族、独龙族、普米族、藏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从缅甸侵入云南,试图包抄中国抗日大后方,怒江成为侵略者不可逾越的天险;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战斗号角也是从怒江边吹响。怒江跟黄河、长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具有华夏母亲的情怀!
从怒江72道拐下行,不仅道路惊险剌激,还有雄奇的岩山石峰。接近八宿时,有一段发育不全的丹霞地貌,也是难得一见。八宿过后,尽是平坦的公路,两侧山体大多是灰褐色,山体下突现一片片绿洲,格外惊艳夺目。
去往然乌的路上,沿途雪山、原始森林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十分美丽。不时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形,以及雨后空中飘浮的云朵、披挂在山脊上的彩虹和远处夕阳映照着的皑皑雪山胜景,目不暇接,令人陶醉! 到达然乌湖之前,最后翻越了一座海拔4468米的安久拉山。与众多雄奇险峻的垭口不同,安久拉山的垭口特别和缓,和缓的让人感觉不到它是一个垭口;然而,这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雪山垭口,却是怒江与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翻过垭口,也就由怒江流域进入雅鲁藏布江流域了。安久拉山垭口可以看到一块接一块的草地,草地与草地之间隔着一个个小水潭,当地人称为海子,听说在天气晴好时,可以看到湖水泛出的神奇白光。 翻过垭口下行有20多公里的路段,一边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深谷,一边是随时可能落下石块的峭壁,为了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武警公路部队专门在深谷一侧浇筑了水泥棚顶,成了一座很有观赏性的建筑物。可惜车速太快,没有摄取到满意的镜头!
晚上入宿然乌镇,两年前曾来过这里,当时只有国道两侧几家农家饭庄,如果可以称之为街道的话,前后不过百来米。镇周围是大片的农田,田间堆放着许多造型独特的草垛,一派田园风光。现在农田没了,草垛也没了,全部盖了酒店旅馆,大多是四川人在经营着。然乌镇热闹起来了,充满了商业气息,可惜田园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今天一路平安,高原反映不再那么强烈,路上大家有说有笑,一起拍了不少照片。过八宿之后,有一段公路因涵管破裂造成塌陷,路政组织抢修堵车半个多小时,是为一个小插曲。晚上入住然乌镇景观酒店,吃石锅鸡,据说是这里的一道名菜,石锅产地是墨脱,鸡是否有什么讲究不得而知,吃起来确实比较鲜嫩,只是这里都是四川人的厨艺,南方人吃起来辣的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