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编辑:缕缕芳香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教给了我们成功的理念,即坚守原则与品德,坚持产出与产能平衡;又提供了成功的钥匙,即实践七个习惯。品读全文,使读者受益匪浅。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和幸福,甚至梦想如开挂一般,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成功学盛极一时。机场书店里一排排都是成功学书籍,电子屏幕里一个个大师讲得激情四射,仿佛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赚个“小目标”不在话下。
有人禁不住要问: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秘籍,依然没有成功?
今天分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回答了这个问题。该书比较了“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指出:
个人魅力和技巧不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坚守原则和品德,并在此基础上实践七个高效能的习惯,才是成功的根本途径。
该书是福布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10大管理类书籍”之一,作者史蒂芬·柯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
书中着重讲了三方面的内容:高效能人士的两个基本观念和一个基本习惯、个人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以及公众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个基本观念和一个基本习惯是什么。
1、养成高效能人士的基本观念和基本习惯,实现由内而外的提升
电影《长津湖》里一句话让很多人心头一震,“一只蛋如果从外面被敲开,注定只能被吃掉,如果能从里面啄开,没准儿是只鹰。”
这句话道出了成功的真谛。成功不能依赖外界的力量,要从改变自己特别是自己的思想观念入手,实现由内而外的突破和提升。
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态度。要成为高效能的成功人士,首先要打破旧思维,树立两个新观念,建立新的思维定式。
第一个是以原则为中心的成功观。
按照社会流行观念,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魅力和技巧。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3招搞定老板、5招让人喜欢你、以及各种搞好人际关系的文章和书籍。
但本书告诉我们,技巧只能收一时之效,要获得真正而持久的成功,必须遵循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公正”“诚信与正直”“服务他人”以及人可以不断进步的“潜能”原则、循序渐进的“成长”原则,等等。
它们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当中。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历史的兴衰成败,就会明白这些原则是久经考验、不辩自明的。
如果有所怀疑,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违背原则,靠不公、欺骗、自私、无能、投机取巧等,能换来真正的成功吗?
原则独立于个体而存在。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行为的后果是由原则决定的。把这些原则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才能得到恒久的成功与幸福。
第二个是产出与产能平衡的效能观。
我们通常认为,产出越多,效能越高。以致有的人为了多赚钱长期加班加点,为了事业不惜牺牲家庭生活。
实际上效能既包括产出,又包括产能,就是用来生产的资产或能力。
譬如,鸡是产能,蛋就是产出,如果不顾鸡只管产蛋,甚至杀鸡取卵,鸡没了蛋也就没了;而只顾鸡不管产蛋,鸡也将失去经济来源而饿死。
要想持续成功,必须坚持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
我们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成功观和科学的效能观,形成新的思维定式,才能培养出高效能的习惯。
七个高效能习惯中,最基本的是习惯七:不断更新。
尽管书中把它放在最后讲,但同时指出,这个习惯涵盖了其他六个习惯,是其他习惯的支撑和强化。
不断更新,其实就是提高我们的个人产能。需要从四个层面不断努力。
一个是身体层面。在饮食、睡眠、锻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是精神层面。可以通过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寄情山水以及静坐等方式,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的信念。
再一个是智力层面。主要靠教育特别是自我教育。阅读和写作是非常有效的两种方式。
最后一个是社会和情感层面。要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必须坚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锲而不舍,不断登攀。
养成不断更新的习惯,就为培养其他六个习惯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我们看看个人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是什么。
2、养成个人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提升
一个人的成熟,依次经历依赖期、独立期,再到互相依赖期。
在态度、目标和行动上培养高效能的习惯,有助于我们由依赖走向独立,实现个人领域的重大成功。
习惯一:积极主动,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流行观点认为,环境和条件决定我们的命运。实质上,在外界刺激和自身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如同样面对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而原本的“烟草大王”褚时健,在出狱后已70多岁的情况下,开荒种橙,开启第二次创业,历经10年再次成为“中国橙王”。
我们面临的问题可以归入“关注圈”或者“影响圈”,依据是我们仅仅是关注它,还是能够影响和改变它。
消极被动的人盯着“关注圈”,怨天尤人。而像褚时健一样积极主动的人,则是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影响圈”上。
对可以控制的事情,全力以赴做好,对不能控制的事情,则改变心态,泰然处之。
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习惯二:以终为始。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死了,是觉得此生无憾呢,还是希望重新来过?
或者说,希望死后得到别人什么样的评价?这才是我们心底真正渴望的成功,把这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我们现在头脑中人生的蓝图,往往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不一定符合我们真实的内心。要根据终极目标,重新审视和设计自己的人生。
最有效的方式是制订个人使命宣言,写清楚自己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首先要明确把什么作为生活的中心,如家庭、工作、金钱、名利、朋友、自我等。
积极的人生应该以恒久不变的原则为中心,原则的重要意义我们刚才已经说了,遵循原则才能在面临人生的路口时,做出正确而有效的选择。
制订了使命宣言,就确定了人生的方向,每天朝着这个方向奋进,不偏离,不懈怠,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
习惯三:要事第一,就是把最重要的,也就是有利于实现人生目标的事情放在首位。
事情可分别按照轻重与缓急分类。我们习惯于优先处理紧迫的事情,不去仔细考虑其是否重要。
高效能人士则着重做好重要而不紧迫的事,从而减少危机即重要而紧迫的事情发生。对于不重要的事,则不管是否紧迫,都勇敢地说“不”。
就像消防部门的负责人,如果整天只抓怎样扑火,那队伍再壮大,装备再精良,也会疲于奔命,而把更多精力放在防范火灾发生上,才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生活中,可以把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作为中心,以一周为单位进行时间管理。
首先写出自己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关键角色,如父母、配偶、经理等;其次确定各个角色在下一周要完成的几项重点目标;接着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每日适当调整。
这三个习惯环环相扣,分别讲了“你是自己的创造者,你想创造怎样的人生,如何创造理想的人生。”
实践这三个习惯,实现真正独立之后,就具备了群体间互相依赖的基础,继续走向公众领域的成功。
3、养成公众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实现从独立到互相依赖的提升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互相依赖的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条件。
维系人际关系,同样适用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就像银行账户一样,必须里面有钱才能往外支出。
我们与他人之间存在一个“情感账户”,里面储存的是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好感。情感账户余额越多,越容易得到人家的理解与合作。
品德是增加情感账户余额的基础,同时要围绕双赢、理解与合作,再培养三个高效能的习惯。
习惯四:双赢思维,就是以利人利己作为合作的出发点和目标。
在一个互相依赖的社会里,单方面的输赢不可能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双赢是大多数情况下唯一可行的模式。
双赢不是妥协。妥协也是一方的要求和情感受到了压抑,不能做到皆大欢喜。
双赢有时候也可以是放弃。找不到双赢的方式,大家好合好散,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为今后的合作留下了余地。
双赢有赖于良好的品德,如诚信、成熟,特别是富足的心态。
把两只蚂蚁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它们会厮杀得你死我活;放在大地上,则会掉头走开,平安无事。这或许是它们本能地觉察到资源的多寡。
我们要相信世上资源丰富,足以满足各方的需求,摒弃你输我赢的思维,实现合作共赢。
习惯五:知彼解己,就是在人际沟通中,首先努力去理解别人,再争取让对方理解自己。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正说明渴望理解是每个人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满足对方这一需求,能够有效增加情感账户余额。
要学着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很多人在听别人讲话时,表面上是在认真听,其实脑子里在想接下来怎么回答,往往还没弄清对方真正想表达什么,就自以为是地作出回复。
像小情侣吵架,女孩嘴上说“分手吧”,心里想的是让男孩多爱自己一些。碰上一个钢铁直男,“你说分手就分手”,那真的是凭能力单身了。
习惯六:统合综效,就是创造性合作,整合双方优势,实现1+1>2的综合效能。
国共第二次合作就是创造性合作的典范。一方负责正面战场,一方坚持敌后斗争,形成全面抗战的合力,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创造性合作,要秉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不仅重视各个部分,更要重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发挥协同效应。
要尊重差异性,认识到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才为优势互补创造了必要条件。
要保持谦虚的品德,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并乐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吸取智慧,充实自己。
这三个习惯层层递进,本着双赢的理念,主动去理解对方,进而达到更有效的合作,实现人生更高层次的成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既教给了我们成功的理念,即坚守原则和品德,坚持产出与产能平衡;又提供了成功的钥匙,即实践七个习惯。
成功不易,大道至简。不必绞尽脑汁寻求各种速成的成功秘籍,掌握了这套简洁而高效的方法,就驶向了通向成功的正确道路。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成功而幸福的一生,让我们认真实践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吧。
或许,当我们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便会发现心态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这可能就是人生改变的开始。
我是70后青年子昆,愿与您共享好书,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