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这一建议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不算是我们的本事,能让学生的学习和自尊感融为一体才算高明。
何为“自尊”?百度给出的解释是: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个人认为,自尊放在这里,如果给出这样的解释有点狭隘。这里的自尊还涵盖了丰富的智力、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当然,这种价值感不仅在于上课回答问题特别棒,也不在学业上有突出的成绩,而是拥有健全的人格,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人又多了一种病,叫做“空心病”。这种病不但围绕在成人的世界,很多儿童的精神生活也已经出现空洞。正如当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我们只顾着前行,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我也曾在班级中做过调查,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学答案都是一样的:为了以后有好工作,有好生活。他们只是在追求一个结果,却忽略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当然,这也有我们老师的责任,是我们在学习中的引导出现了偏差。如果是带着这种目的去学习,势必走在这条路上会很累,也没有什么幸福和自尊而言。
毋庸置疑,跟着苏霍姆林基的学生他们的童年是充满欢乐的,他们的人格是健全的。想想在春秋季节,迎着微微的风,在霞光初露之时,在树林、岸边迎接日出就是一件惬意之事。这时,人的心是敞开的,所有的美都被身体一一记录在血液里,每一个细胞里都会留下痕迹。它是人生中一杯甘甜的酒,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会越存越香。这种美也会激发人的智慧,那些优美的词句会是发自心底。每一个孩子都将成为一个诗人。学生怎么能不热爱学习呢!冬季的傍晚他们聚在一起自编故事和童话,这种创作活动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神经。童话和故事是儿童绝佳的精神营养品,被这种营养味大的孩子怎能不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一个人都感到善于思考和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
这段文字也引发了我的反思。为了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我坚持每星期抽出一节课讲故事或者读书分享。可是,多数同学似乎把这活动当做了一项任务,反而是害怕和紧张。他们不知道怎么把自己所知道的或者感受表达出来,找不到合适的词;有些同学无论如何没有勇气站在讲台上;有些则是语无伦次……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在哪里?怎么让这项活动成为一种智慧和技巧的独特的竞赛活动?我需要认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让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的做法,我们一线老师也会经常有类似的做法,让班级中学习优异的同学帮助“学困生”。初心是好的,可是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优异同学”总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没有太大的责任心。我现在似乎找到了原因。我平时只是把任务交给了“优异同学”却没有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他们在思想上没有把这件事当做是道德尊严的体现,或者说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尊重。这些都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记得在魏书生老师的书中也读到相关的文章。魏老师班里的学习风气和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不断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中形成的,他们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当做班级中的一份子。
我觉得,要想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教师首先要有这种思想。能带领学生编故事、讲故事、写诗歌的教师,绝对是一个爱读书,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