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这东西,老曲高和寡了,但从它身上,或许互联网业者还能找到点金矿。
文/张书乐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拟在中小学推京剧教材,而且面向中小学的教科书已在去年出版,并在一些学校试点了。
往大了去说,这是弘扬国粹,响应今年教育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的一个手段;但如果仅仅看个标题,许多人可能又会直摇头,这或许就和许多“进校园”一样,进是进去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但这一次可能各位看官会有看走眼的感觉,因为就在这个新闻里,罗列了这几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教材的名字:《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和《学得会的京剧》。病称,该套教材是全国迄今为止第一套正式通过审定的京剧教科书。”
是不是第一,并不重要;是不是人教版,也未必很关键;瞅着书名,才看得出门道,接地气很通俗,一下子将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和中小学生拉近了距离。无独有偶,就在4月间,就在株洲的茶陵县的几所小学,举办了戏曲动漫进校园公益活动,学生们观看着动画京剧《三岔口》,跟着戏曲专家一起练着手眼身法步,很是过了把票友的瘾。
两个新闻合在一起是个什么观感?用套话来说是寓教于乐,但用时髦话来说就是边缘创新。
为何如此说呢?过去我们对京剧的观感就是一个雅字,雅的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结果呢,高雅艺术四个字,却成了许多人放弃学习或欣赏的拦路虎。当然,这是传统曲艺发展的一个总态势。各种戏剧种类,比如当年和京剧同在天桥耍嘴皮子的相声不也如此吗!
后来呢,和此次进课堂的动画京剧相似,相声在央视的《开心驿站》上用FLASH的方式重制了一下,不少老段子一下子就活了,大家看着更乐呵了。之后呢,德云社的郭德纲、海派清口的周立波也跟着靠放下身段,把相声融合上电视节目的元素,变成脱口秀,结果新段子也活了。不但赢得了粉丝,还拉来了许多“学徒”,比如当下网络上各种吐槽视频,不恰恰就是相声的变种嘛。
身段,其实就是这场边缘创新的关键词,一个孤高的艺术,往往就是通过这么一些“通俗”的法子,回归到民间,而且还不用“三俗”。这其实也给予了一个思路,即打破过去的坛坛罐罐,或许就是新生。早前,玩民族乐器的女子十二乐坊如此玩过一把,当下,京剧貌似也想通了。
只是,这还走的不算远。还可以走的更远。3月初,一则来自中国唱片总公司的新闻就引发过业界的关注,其于近日推出的戏曲APP“听戏”中,首批内容收录南北方有代表性的京剧、评剧、豫剧、越剧、秦腔、川剧、粤剧、黄梅戏等42个剧种。
这算是官方加持了,但民间玩的更嗨,去年11月才上线的App“戏缘”,仅用3个月,就吸引粉丝近300万,并获得战略投资3000万元。怎么做到的?很简单,打破了戏剧还总想着找听众的这堵墙,除了把戏曲放在了网上播,网购线下戏票,让戏曲离听众更近外,它还把票友发动起来,玩戏曲打擂,甚至可以和名家飚戏,说不定就成了角儿。
身段放下来,票友嗨起来,学戏热起来,就有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