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购买于2019年一月,应该是唐芳校长推荐的,已经记不起是第几次看,虽然有时候只是偶尔翻翻。在我的印象中这本书是我的一个阅读地图,每当我不知道要读哪些书时,都会拿来看看。今天开始共读这本书,我再次认真阅读起来。
今天阅读前言-第一章。在原来阅读的基础上,我又圈画了新的内容:
“与真正值得热爱的人之间的全心以待。”“它需要以自己全部的生命热烈地投入”这两句说辞很贴切,真正热爱教育的人怎能不全心地投入?在前言的介绍中,作者明确介绍了本书的结构,以及一些概念性文字: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是指融结构、路径、书目及评价、阅读方法、使用案例等于一体,永远处于开放之中的全息阅读地图。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职业知识)和人类基本知识。
根本书籍:之前阅读只是当成了一个名词,今天我知道了,可以理解为“经典书籍”。而成为个人的“根本书籍”,必须要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也许,读了这本书你仿佛更加“通透”,是知性阅读的研读基础。
知性阅读,我一直以为是“知识性阅读”,其实不然。知性阅读,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方法,注意是“咀嚼”,也就是一次两次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在反复对话中”,去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结构之中,从而使自己原有的结构变得更加丰富、优化或得到重建。与其相对应的是“感性阅读”,即作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
我在前面写到,当我在阅读上迷茫的时候。我都会翻翻这本书,而很多时候,我只是买来,并没有扎实阅读。今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再次感受到这段文字:反思自己以往选择书籍的尺度,用新的眼光来选择图书;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尝试知性阅读;借鉴阅读地图的基本思想,重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正如编写所写:使用本书最好的方法是,与本书共同成长。
朱永新教授的那句“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为人所熟悉。当教师这三年,想想自己从最开始每天面对学生着急上火,到如今虽然还是会被各种故事整得“焦头烂额”,但是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烦躁。不得不说得益于阅读的力量。在第一章中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两份清单,很不巧合我购买过其中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其实我买的时候就有疑惑:真的“问题学生”吗?出问题的是谁?所以这本书到现在也还没有读完);购买过《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已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窗边的小豆豆》(已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不得不承认,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在当今的教育界依旧影响深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六本书。
今天看来,从教这三年所购买的书籍,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只是为了“控制班级”,缓解班级管理中的各种焦虑,如果说一点也没解决,也不全面,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现需要,更多是“强调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学习”。现在想来,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丢掉严厉,它是严而有爱,是“靠信任、尊重、热爱、全力以赴和严格要求”的一项事业!突然又想到自己刚入职时,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当老师,我说因为我喜欢当老师!这种喜欢,这种热爱,应该就是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
摘抄:
1.要真正理解新课程,理解教育教学,就必须从流行阅读中解脱出来,回到经典,回到实践。
2.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日下。(高中时,我的班主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跟我们说,如果你定一个重点大学的目标,也许只能考到一本;如果你定一个一本的目标,只能考一个二本;如果你定一个二本,只能考到大专……我想,他当时的意思应该就是这句话。)
3.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只有围绕问题的阅读才真正能够改变实践。
4.只有真正地把握技术背后的思想,才能够真正掌握甚至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技术来。
5.真正的激励应该来自真实的成就感,来自将教室里的事情做到尽可能卓越之后所获得的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
6.教育,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安静润泽,只有在安静润泽的状态下,才会有真正的思考,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并获得真正的幸福完整。
7.教育的秘密不在逆转的那一刹那,而是隐藏在岁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