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和坏书
在想到这个文题时,想起了曾经写过的《读书犹药》这个作文题目。
说真的,当时在写这个作文题目,无论如何并不是太懂这个问题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既然,不明白文题所包含的深层含义,那么自然也就不可能很好的破题,破不了题要想写出一篇很好的作文,实际上很不可能。
说实在话,当时写这个文题时,也就是想当然的随意写一通,要说达到文题本身的要求,自然相差很远。虽说自己没把这个文题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能够用文字很好的表达出来,最大的结果就是让我记住了这个文题。
记住这个文题并不是说这个文题本身有多吸引人,而是它足以引发人们的更多思考。读书是一个活动,这种活动根据时间的长短不同,可以有长期读书的活动, 也可以只是一种短时间的翻书。
能够长期读书,你才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种意境:文字是用来读的。
读文字,这才是读书。
不过,单纯的读文字倒并不是真正的读书。读书自然是从读文字开始,如果停留在字面之上的浅层含义来读书,还不如不读。这种浅层次的读书,充其量也不过就是披着读书的名义,并没有达到读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离开学校要谈读书,对于很多人而言恐怕勉为其难。
在学校身为学生,读书并不是一件很开心的活动,很多时候都是被迫着读书。之所以被迫着读书,并不是说学生能够体会到书中无穷魅力,从而因为书中无穷的乐趣和自己心中的兴趣相结合而能够把读书当做一种习惯性自觉行为。其实,学生被迫读书各种的缘由,大家都知道。
但要说到能够把读书当做一种习惯性的自觉行为,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那是很难做到。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一类的成语,我们都熟知,不过,要是真正要他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need-to-insert-img
读书的深意倒也不太难理解,就是通过读文字,从书本之中读出有用、有利的东西来。读书就是一种连续的活动,在这连续的活动中,从书中的文字中不断得到深度,这种深度,恐怕也算得是一种药。
从读书中通过书中文字得到的药,并不是滋味苦涩。主要应该滋味各异,特别对心智和大脑有益,说实在话,这种有益同样随读书中文字的深度有关。读出书中文字的深度增加,这种有益就越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聪明这是我们常用的赞扬之词,所谓越来越聪明,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脑袋越来越灵活。
脑袋越来越灵活,足可以间接知道你读书越来越深,从书中的文字中得到的益处越来越大。这当然是好事,这种能够使一个人的脑袋瓜越来越聪明、灵活的读书,达到了读书的目的,再好不过。
话还得从两头说起,读书有好处,自然也有害处。
读书当不当,可以归咎的原因都能够归咎出来。说到底这些原因都跟人直接有关,读书对人有好处,其中一种原因就是读书之人,真的会读书,走对了读书的路子。如果,一个人读书,仅仅停留在识字或是字面的意思之上,可能识字量会有所增加,但要说到读书有效果,那还是有待于商榷。
读书之人读书有没有效果,在交流的过程中便可用心窥见和体会得到。读书有效果人,在言语交流中,总会给人一种收获,要么精神之上,要么思想之上·······,交流中能够有所广益。这种读书效果,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读书人的效果,景致见得最深的莫过于,从读书中能够得出独立思考。
一旦能够从读书中得出独立思考,就算是真正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和这样的人交流,你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恐怕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读书读到这个层次,读书的乐趣也就用不着过多的表述。
只注意书中文字浅层意思,只注重识字的读书方式,算是读书的最初模式。如果把读书的层次追求放到这么一个程度,虽说是读书,倒还不如说是看书。和这种方式读书的人交流,除了能谈谈识字方面的内容之外,好像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还有一种读书方式,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浅尝辄止” 。这种读书方式,并不是注重读书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方式,仅仅是出于某种需要,为应付临时需要找到相关的内容粗粗阅览。这种方式就好像需要某方面的内容或是知识,知识根据具体的需要而“百度一下”。
need-to-insert-img
以这种方式所获取的知识,并不是从书中的文字中由浅到深的过程中悟出来,而只是因为暂时需要所以“百度一下”,找到相关需要的内容也就万事大吉,是否真的读到脑海中,自然又是另一回事。
和以这样方式读书的人交流,恐怕也交流不出多少效果。
在读书的过程中还有一种读书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以这种读书方式读书的人,看似喜欢读书,其实这类人很喜欢读书,不过,他们读书的最大乐趣,就是原封不动的积累书中文字所透露出来的原始信息,并拿来不断炫耀为荣。
从表面上看,这一类读书人很有才华,学问······,如果细细思量下来,也不过是照本宣科,鹦鹉学舌一般的知识,毫无自我的独立思考。
看看哪一种读书方式最好,这当然不言自明。
读书犹药,第一步取决于读书的方式。读书的方式不同,所读的书对一个人的心智和大脑,所产生的药效自然会不一样。
如果说读书是开药方,药方的效果自然取决于药物。
这种药物当然是看书本本身,所含的药物效果。
要说到书的作用,一直被人类高度赞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类的名言警句很多,人类往往用名言警句的方式来赞扬,书籍对人类的作用。毋庸置疑,书籍对人类有很大的作用,对个人同样有很大作用。
说到底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书卷气浓重,人的智力自然会高。
读书可以增智,长期而言对个人和一个地方都有莫大好处。读书尽管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从书中的文字之中得到的益处,那得因人而异,对文字中所蕴含的意思的理解,自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读书方式各有不同,说到书那也就大体是两类:有益或是无益。
有益之书,自当是一副好的药物。好书的药效自然是蕴含在书中的文字之中,吃药的方式并不像我们通常吃药的方式,需要慢慢通过阅读文字中所蕴含的东西,日久才见好处。酒香往往在巷子深处,至于如何寻觅书中的妙处,几千年以来都被人提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到书自然跟人有关,用今天的话来说,一本书总得有作者。作者的品味、学识······自然决定了书的有益或是无益。这种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书的作用,有益或无益便贯穿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
不过,书本的作者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说真话的能力,书中的文字自然会把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和意境,都能够一览无遗的表现出来。作为一名读者,读到此类书籍,自当欣慰。常言道:“得一知己此生足矣”,读到好书自然是读者的幸运,好书也算是读者的知己。
好书有之,自然坏书有之,这是世间常情。
好书有益,坏书无益。不过,最令人气愤之处,坏书就像坏人一样,在做坏事前往往都显得道貌岸然,一番矫情的表演过后,自然丑恶的嘴脸毕露。就像《西游记》之中的一部分妖怪,想要吃唐僧肉,便是一味的化作女子、小孩、老人的模样。这部分妖怪们为何要费这么大的周折,目的就在能够是他们成仙或是长生不老的唐僧肉,为得到这梦寐以求的唐僧肉,这部分妖怪费这么大的周折也就不足为奇。
化作女子的妖怪,千方百计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要和唐僧拜堂成亲,表面上看想要和取经的唐僧结成夫妻,其实背后的祸心全在于唐僧肉,为得到唐僧肉,这帮子妖怪也就不择手段。
这坏书就如想要吃唐僧肉的各路妖怪,尽伪装成好书的模样,让读者上当。那个介绍损招的《厚黑学》,让人读了恐怕不是一件好事,这书的书名看看就让人心生厌恶。一个社会要的是真善美,你光明正大的来谈整人的损招,真心不让人学好,作者的恶毒之处就把教人不学好的心思藏在书中的文字中,或明或暗的让读者学坏。
这类书犹药,不是良药,是毒药但并不会马上导致人的死亡。这种书是一种慢性毒药,让读它的人思想慢慢被毒化,然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别人造成或明或暗的危害。最后,灾难的结果要被读这一类书的人和间接受其害的人所承担,著这类书的作者则是平安无事。
坏书,其实就像《西游记》之中的各路妖怪,竞相变成常人善良的面孔出现。
另外一类的坏书,虽然不是直接教授读者整人的损招。书中是非曲直不分,满篇吹牛。就像吃饭菜,有时倒不至于要命,不过,吃了变质的饭菜,弄不好还得让人的肠胃遭一番罪受。
最坏之处,就是让读这一类书的人,也学会是非不分,胡话连篇。现如今一些“义和团”“红卫兵”胡话连篇,是非不分完全是由这类书籍或是文章养出来的脑袋。
读书犹药,药效看读书的方式,也看书本身的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