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人不能孤独的生存,他需要社会。现实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以及学生在学校、班级的群体中,无时不在社交中建构着自己。但是,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扩大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时空距离,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便捷交往方式。学生也是没有例外的参与其中,线上线下平行而不违拗。
网络和移动互联终端的介入,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搬到了虚拟平台上,从而颠覆了人际交往通过面对面交流或通过电话、书信等媒介以符号为载体传递意义的基本模式。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属于人际交往的沟通和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使用者自我意识的外化过程,是一种表达情绪的唤醒。线上的社交形态不外乎个人关系链、人脉圈子两种。基于手机通讯录的QQ、微信,是以人为核心的熟人与熟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在这里更新自己的状态,分享好玩、有趣、有用的图文、视频等;以话题为中心的圈子如微博、贴吧、论坛、陌陌,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以兴趣、话题为主导,进行信息、价值交换。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喜欢分享、展示自己的心情、技能、成就,通过分享的方式来表达自我的生存状态和价值,以获得大家的认同,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社交的本质:社交是人的刚性需求,承载了人最本质的意愿,让别人知道、证明自己、炫耀本领的心理。
学生之需要网络社交,一是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点赞等社交媒体的亲和行为,以付出较少的心理成本来完成亲近交往,以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二是通过发状态、图片或转发等社会互动获得认同感和自尊感,或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塑造自己,打自己打造成理想形象。
看微信,看朋友圈是规定动作,朋友圈人数众多,但朋友圈其实没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每天需要维护的社交人数越来越多,超出了个人的负载,无论可信与否、赞同与否,发表情、点赞、发截图,态度表达过分简化,倾向于形式而不是内容,缺乏深度沟通的围观式交往,甚至为了维护面子去交往,难有质量可言。
网络社交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需要放松,发泄压抑情绪,所以,他们讨论的大多是娱乐化内容,获取的信息和注意力大多放在兴趣爱好和身边人、事上。看似广泛、多元的交往,其实是狭窄的、单一的、肤浅的。
更让人担忧的是,学生的课外生活,除了大部分时间被功课和补习占去,仅有的闲暇,又让电子游戏、小说漫画填充,社会性学习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几近于无。
线上的问题,需要线下来矫正。首先是积极的、温暖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其次是尊重、信任、支持的师生关系;再次是平等的、互动的、分享的伙伴关系。(18.02.01《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