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汉!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大汉、强汉,雄浑的高音至今回响在岁月的上空。它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历史的顶峰,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它在漫长的烽火乱世中崛起,重建了天下一统的秩序,重奠了千秋万世的版图。凝注了万众一心的力量,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前后延绵四百多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冠绝当世,如日中天。它承前启后,开拓进取,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里程碑……。但它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历史的变革和选择的重重危机,但天佑中华,在历史巨变的洪荒狂潮中,它无比睿智地做出了两次非常正确的决定,使帝国悬崖勒马,起死回生;使帝祚延绵,文化延续,得以完成它开天辟地,重塑一个民族的伟大使命。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千古一帝,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说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者有之;说他凶狠残暴,滥杀成性者有之;说他刚愎自用,唯我独尊者有之……。但是,他在汉朝历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他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让他两次挽狂澜于既倒,几乎凭一己之力把已趋悖乱的汉王朝重新拉会正确的轨道。可以说,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延绵强盛的汉王朝,就不会有强大自信的汉民族,他塑造了大汉雄浑博大,兼容并蓄的气质,打造了“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豪迈,他的气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质。
一 尊儒救国
大汉帝国的第一次大的危机在汉武帝刚登上帝位时就已悄然来临。
很多人认为,他继承的是先祖“文景之治”后留下的盛大家业,但是,大汉王朝繁荣的表象下早已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汉初由于经历过长期战乱,人口锐减,百业荒芜,残破凋敝。刘邦亲眼见证了强大无比的秦王朝在百姓的怒火中化为灰烬。而天下刚定,百姓穷苦,生存艰难,正是“民不畏死”的高危时期。稍有不慎,艰难穷苦的百姓就会再度燃烧成熊熊烈火,吞噬他的王朝。于是他因时就势,采用了道家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约法省禁,轻徭薄赋。即不用太多的制度律令去干扰百姓,让他们自由生长,随性而作。
这种治理方法在当时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到武帝登基前的短短数十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国库充盈,民间富庶,海内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
但在精神思想上,由于长久地任由放纵,对老百姓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教化,战国暴秦时遗留在民间的唯利是图,阴险狡诈的思想余毒死灰复燃,迅速蔓延。导致民风彪悍,民性粗野,漠视法制,肆意妄为,见利忘义,毫无廉耻;豪强大族趁势崛起,独霸一方,控制百姓,对抗官府;诸侯王尾大不掉,拥兵自重,不服中央。而在汉朝的北方,强大的匈奴虎视眈眈,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汉朝的袭扰。它随时可能大举南下……,它是汉朝永远的噩梦。
内忧外患中,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治理理念下的汉王朝,似乎在“文景之治”后盛极而衰,即将动荡没落,分崩离析,逃不出历史的规律和陷阱。而黄老之学对此危局已无能为力。年轻的汉武帝敏锐的看到了大汉王朝已到了大厦将倾,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必须进行变革,用一种新的思想来凝注人心,重建秩序。否则这铺天盖地的危机无论那一条都足以毁灭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社会风气和人心巨变是这个王朝最大的危机,它首先来自精神层面上,只有彻底变更已不适应时代人心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系,用一种全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能统一思想,凝注人心的体系来重建王朝秩序,才能使风雨肆虐中的大汉王朝度过危机,再铸辉煌。
这种思想是什么?汉武帝早已心中有数。他跟随老师卫绾学习多年,而卫绾正是学富五车、通晓礼义的儒学之士。耳濡目染间,儒家的礼义之道已在他心中构筑起宏伟的蓝图。而王朝日益加剧的危机更让他认识到改旗易帜,推行儒学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他认为要解决当前诸多的问题,使帝国真正强大,内平诸侯,外却匈奴,一定要统一思想,规范人心,才能举天下之力,建不世之功。而儒家的礼义是最好的选择。
汉武帝上任后,立即重用他的老师卫绾为丞相。并接受了卫绾的建议,认为学习商鞅、韩非的法家之学和学习苏秦、张仪的纵横之学会扰乱国政,只是乱世的功利之学,对国家治理适得其反,予以罢黜。由此开始了思想体系改革的第一步。
不久后,血气方刚的汉武帝就准备大规模的全面变革。他任命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此四人都是信奉儒学之士。一次声势浩大的儒学变革在汉武帝上位伊始就即将展开。
但他太操之过急了,他忘了此时汉王朝大权在握的人,不是他这个青年皇帝,而是他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窦太后是黄老道学的绝对拥趸和忠实信徒。她亲眼见证黄老之道让残破凋敝的汉王朝迅速兴盛,缔造了文景盛世,黄老之道在她心中就是王朝的基石,光明的灯塔,这是祖宗之法,是大汉王朝强盛的保证。她怎么会任由一个青年皇帝任意胡闹呢?
于是,窦婴、田蚡被罢免,赵绾、王臧论罪下狱,牢中自尽。此时汉武帝却只能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左膀右臂被无情斩断,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改革大业胎死腹中。
他,只能隐忍,他,还需等待,而大汉王朝的危机,正在一步步加深……。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他终于大权在握,万事俱备,他只差一个给儒学正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