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明确,我所说的商业常识,不是朋友间聊天的谈资,不是我们有多了解巴菲特和股票,也不是把美联储降息和乔布斯的品牌理念挂在嘴边,更不是挂着某个经济理论的旗号来卖什么心灵鸡汤,而是我们对商业有着系统化的基础认知,包括商业环境、企业管理、人力资源、金融财务等等方面。
年轻时,尤其在20几岁将要步入社会时,我们应当尽可能多地储备商业常识,并且明确我们对商业的了解或者说某种程度上的认识不是用来跟朋友吹牛的,而是可以拿来为我们以后参与各种经济商业活动服务的。
别认为这是一种时间或精力的浪费,以为只要临时抱抱佛教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因为大部分时候,恰恰是我们不在意的方面或者业余的某种特长,会在无形中成为我们的竞争优势。
我大三的时候,到某垂直行业的媒体应聘实习。这家媒体跟美食旅游时尚不沾边,做的是工业产品,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基本无关。
第一次面试,执行主编给我留了作业。他发了两份杂志去年做的行业分析报告给我,让我对两份报告随便写点看法。
面对陌生行业的年度报告,我对那些专业性极强的东西是完全蒙圈的。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学了几年国际经济与贸易,针对行业报告里大量宏观经济和相关行业的内容,我能简单地提出观点,包括对行业指标体系,市场竞争特点,产品营销,品牌战略的看法等等。
我回家后硬着头皮把“读后感”发给主编,没想到立马被通知二面。二面我见到了总编,很快拿到offer。不过后来大学班主任把我推荐到另外一家企业,所以我也就没有接受这个offer。
当时总编面试我,对我写的“读后感”比较满意,他发现我所学的专业,相较于纯文学专业或新闻专业而言,在宏观分析等基本面上有一定优势。这是我第一次明显感觉到,自己不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面试技巧或者那份看上去不算差的简历被人认可,而是因为我自身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商业常识,以及依靠这些积累从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正如《认识商业》里所说:你不一定只能在企业中运用所学的商业知识。求职过程以及向他人推销自己的构想时,你同样可以利用营销原理;在股市上也可以利用投资知识获益。同样地,不论你身处何地或是做什么工作——不论是在政府机关、慈善团体、社会各界,你都能够充分利用管理技能与一般企业知识。
20几岁的时候,培养自己对社会经济的关注度,主动去认识商业,才能为将来的就业创业,乃至社会生活做准备。个人财富的积累需要你具备金融理财常识,旅游消费你至少要对汇率税率略知一二,哪怕是日常的工作你也肯定要处理团队与个人的关系,遵守你的职业道德……
当然,学经济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不能以为学了几年经济学就真的能把所学的商业知识都变成优势。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的东西消化了,会用了,才能算自己的。
最近我跟我大学的老师聊天,他说他发现很多学经济学管理的学生,都在追求快速变现的方法,喜欢跟风做判断,对于学习或者思考这件事,甚至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显功利短视。
不是在文章里引用了边际效率和帕累托最优,就算是运用了经济学。
不是在生活里推崇B2C或者大谈互联网+,就能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
就像你说喜欢看电影,那么你到底有没有搞清楚自己是真的爱好,还是因为电影娱乐是当下最为主流的娱乐方式,你不过是跟风消遣而已呢?
或许跟看电影比起来,你更喜欢打麻将都不一定,只是你从来没想过要去思考这个问题。
学习经济,认识商业,不是学如何填写一张报关单,或是学会看一张资产负债表,又或是在银行帮谁开个户,它应当是被具有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它应该是我们身在商场职场时,用以支撑我们的观点,引导我们独立判断,帮助我们提升竞争力的工具。
诚然,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事件,所需要具备的商业知识肯定是不一样的。《认识商业》是一本有关商业的基础类读物,这本书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也就基本覆盖了我们每个年龄段需要拥有的商业知识储备。从宏观的经济环境到微观的企业管理,从个人为职业生涯做准备到创办一家企业……它不仅有助于年轻人初步形成系统的商业知识体系,还有助于职场商场中的我们,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只在回顾大学四年所学的内容,还渐渐认识到自己现有的认知不过是商业的冰山一小角上的一勺子雪,而我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去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各种商业行为。
比如《营销:开发与实施客户为导向的营销计划》这一篇章,对于已经工作三年且正在做着品牌策划工作的我而言,就是正当有用的时候。我需要借助完整的知识体系去思考,在做品牌策划的过程中,如何在输出创意之外,形成更为合理有效思维逻辑,去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方案和服务。而且,我希望再过两年,自己可以变换角色,能有资格在《企业管理:授权员工满足客户》等一些篇章里去寻找管理团队的灵感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竞争力。
认识商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没有所谓的尽头,但不妨把阅读和学习《认识商业》当作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