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过年了,雪也没下一场,天气也没有儿时的冷。记得那时候的西北风吹的电线呜呜的响,雪片真的像鹅毛一样铺天盖地。而这些也许不是20来岁的小朋友们能体会的。
小时候,到了寒假,不管是穷家的还是富家的孩子,心里都像长草一样,慌慌的盼着过年。当春联和吊钱当街贩卖的时候,家长们就带着孩子在市场上转悠,买些瓜子,花生,糖豆,更有幸的可能会给买一串红彤彤的冰糖葫芦。那鲜艳的果子和裹在外面金光闪闪的糖片片,诱惑的人馋涎欲滴,咬在嘴里冰凉凉,又咯嘣嘣脆,甜中带酸,酸中带甜,是孩子们向往已久的美味。孩子们会一边吃着一边赖着大人买鞭炮,但并不喜欢烟花,反而像那一百响二百响的浏阳小炮才是男孩子们最爱。
等不到除夕来到,就迫不及待的把鞭炮拆成一个一个,满满装在口袋里,一般是一个口袋装上鞭炮,一个口袋还要装上瓜子,然后便三五成群地哄跑到大街上,疯跑疯嚷的玩耍去了。也不管小手小脸冻得通红,忙用点燃的纳鞋底的粗棉线点着小炮扔到半空,“啪”的一声,清脆悦耳。而小女孩大多不敢放炮,会远远躲着看着,胆子大些的,也免不了好奇,但就算就近了也会堵着耳朵,炮声响起的那一瞬间,还会忙不迭的把眼睛闭上。
“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记得那时,只要有一家炖上了一锅肉,满胡同里都能闻到那香香的味道,孩子们的馋虫便被钩了出来,他们会提着鼻子一直的闻,不时地吞咽口水,也会学么着肉香到底是谁家飘出来的。也不知那时的肉怎么会如此的香啊!
贴窗花和吊钱也是孩子们喜欢干的事情。提起窗花,最有人气的还要说是肥猪拱门和聚宝盆。而吊钱更是各种的吉祥话,贴满门上窗上的玻璃,阳光透进来,把整个屋子都映得红通通,喜气洋洋。
说到新衣服,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家大人亲手缝制的。那个年间的人就是心灵手巧,毛衣、棉衣、棉鞋样样能做,绣起花来也是得心应手。可不像现在的父母,连个围脖也不会织。俗话说的好“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欢欢喜喜真热闹!”新年还就应该穿上新衣服。
小时候的压岁钱可不像现在这样的,出手就是八百一千,一般的来说,也就两块钱五块钱,但小孩子们都眼睁睁的等着呢,虽然嘴里不说,心里的期盼可不小。接过长辈的压岁钱,必须要先行大礼,后说拜年话,否则那叫做不懂规矩。然后羞涩的把钱揣在兜里,按平整了,可不能让它窜出来,时不时的,还要隔着口袋摸摸在不在。
年夜饭,烧鸡和老火腿便算得上是大菜。虽然远不如现在的排场丰盛,但是一家子人还是吃的津津有味,饭桌上欢声笑语,一年才着一次全家人团聚的日子,当然倍是珍贵。
要说的很多,说的都是回忆。在我们心里,年,就应该是个祥和,快乐的东西,它承载了三百六十五天的积淀,喜怒哀乐全在这里面,更是期待着下一个年会过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