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
德鲁克(1909~2005)于1954年发表《管理的实践》之前,几乎还没有人告诉我们企业的管理层到底是什么,以及管理者要做什么……德鲁克坦陈:当年美国已居于领先地位,因此管理绩效格外重要;与此同时,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管理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管理的工作也更加艰巨。能否成功地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迅速地培养出称职负责的管理者。
企业是经济成长的器官。由于管理不善——目标混淆、组织不良、士气不振的企业总是随处可见。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智力形成率”,即一个国家能以多快的速度培养出想象力丰富、有愿景、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推理和分析判断技能的人才。
与管理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词汇是有效性,即管理追求的是成果,而不是逻辑。可以说,对于人,有效性乃是人的一种行为习惯,相对于其价值观及其目标而言的某种具体的行为习惯,而非某种个性或某种特别的气质。
尽管企业如此快速地兴起,管理如此受瞩目,如此重要,与人类已经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相比,企业管理仍然是企业中最鲜为人知、最没有被人们了解的部分。即使是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也常常不知道管理者(或自己)在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他们的工作究竟做得好,还是不好。
管理总是在人际网络中进行的,因此管理者本身总是在扮演者模范角色,其所作所为至关重要,因而同样重要的是:“谁是管理者?”以及如何管理管理者。犹如那些最值得人们尊敬的教师一样,管理层的品格和绩效总是相得益彰。
虽然每个组织中的管理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他们必须在团队中共同合作。而这类有组织的团体总会发展出自己的特质。尽管这种特质是经由个人及他们的愿景、实践、态度和行为而产生,但却是集体共同的特质。就算创始者已不在,这种群体特质仍会持续长存并塑造新进人员的行为和态度,决定谁会在组织中脱颖而出,以及组织究竟会肯定和奖励卓越的表现还是成为安于平庸者的避风港。组织特质决定了其成员会不断成长还是停滞不前;会顶天立地、抬头挺胸,还是弯腰驼背,丑态毕露。组织精神卑劣,则产生的管理者也言行粗鄙;组织精神崇高,则能造就卓越的管理人才。
管理所关心的是行动和应用,成果正是对管理的考验,从此一点看管理算是一种科技;可是管理也关心人,人的价值、人的成长与发展,就此来说管理又算是人文学科。管理对社会结构和社群(社区)的关注与影响,也使管理算得上是人文学科。
事实上,每一个曾经长年与各种组织里的管理者相处的人都知道,管理必然深深触及一些精神层面关切的问题 —— 像人性的善与恶。管理关切的是知识的根本、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也是技艺。
管理者需要从各种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汲取知识和见解。且必须把这种知识集中在效能和成果上。
管理赋予资源以生产力,有组织地发展经济,体现着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管理不可或缺,不仅是由现代工业体系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现代企业的需要所决定的。现代社会需要管理者的知识、愿景和责任心。因此,未来几十年,对管理的需求会持续高涨。
管理是职业性的。因为任务是客观的、非人格化的,任务需要靠人——管理者来完成。相对于组织及组织绩效本身,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同时又是企业的股东 ——即法律上所谓企业财产所有权的所有者,已经变得无关紧要。这其实也已经成为人类需要直面的最大的社会现实。
自进入20世纪,企业在整个社会中的相对重要性开始逐步下降。这并不是由于企业变得越来越小或越弱,而是由于在企业之外和它的周围,其他诸如大学、医院、科研院所、事务所、市政与社区服务机构、自治社团等等非企业性质的机构成长得更加迅速,社会已日益呈现出多元状态。
譬如在美国,自1970年代起,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约有50%,甚至可能达到60%,并非来自工商企业,而是来自各种公共服务机构,包括其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
事实上,人们对于非工商企业性质的机构中的管理正变得越来越关心,而不是相反。
企业之所以典型,在于直到现在,只有经济领域才在资源分配和决策成果方面具有一套测量指标,其他任何非企业机构都没有类似“利润率”——尽管它并不完善甚至没人能够给出一个定义——这样的测量指标。
尽管非企业机构对管理的需要并不比工商企业小。但至少说明,除了典型的工商企业机构之外,供人们自由选择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人类已有更多自主抉择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生存方式。这在一个世纪之前,甚至只在半个半个世纪以前,都难以想象。
如今的世界,当谈到人的成长与发展时,隐含的意思是:一个人他可以决定自己的贡献是什么。相对于19世纪的产业工人,知识型员工之所以是“优胜者”,是因为企业工作已成为只是多个职业机会中可供他们选择的机会之一,他们已不需要终生困守或忠诚于任何某一个雇主或组织。
真正决定一个企业管理成功或管理失败的,是该企业管理者的愿景、奉献和正直程度。除了面对的任务不同,一个非工商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也是如此。
只有超人一等的管理能力和持续改善的管理绩效,才能促使某个企业不断进步,防止它变得贪图安逸,自满而懒散。
每个人都是天使,生来都一样地无知。管理绝不仅仅是人们所谓的某种 “常识”,也不仅仅是系统化的经验。至少,管理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只有通过分析企业管理的功能,才能对其进行描述和界定,来回答企业管理到底是什么,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做什么。
现代社会每一个多元化的组织都有一个明确且有限的功能,这种高度的专注是其最大的优势,一旦组织扩散关注点,马上就会失效。多元化组织的第一责任是履行其特定的功能。但在今天有关于组织的社会责任的讨论中,这一点却经常被忘记,因此有必要反复强调这一点。
首先,企业的本质,即决定企业性质的最重要原则,是经济绩效。企业管理者在制定任何决策、采取任何行动时,都必须把经济绩效的考虑放在首位。换言之,企业管理者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权威。尽管作为企业管理者,还必须考虑对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也还是需要把经济绩效放在首位。管理者的基本决策应根据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向顾客供应其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来决定。
并不是利润和盈利能力对企业不重要,恰恰相反,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远不够高。然而,所谓“利润最大化”确既不足以解释绩优企业的运营方式,也无法说明该如何经营一家企业,也不能解释所有的企业活动与决策的原因。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求生存。企业经济学的指导原则不是追求最大利润,是避免亏损。企业是经济成长、扩张和改变的社会器官。
企业管理层的职责建立在经济绩效的基础上。除了承担其经济职责外,管理者没有任何职权。人往往疏于认识自己所担负的角色,从而分清事情的主次与轻重缓急。如果管理层超出其追求经济绩效的责任,开始对员工(公民)和员工(公民)的事务行使管理职权,就是滥用职权。企业管理层只具有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社会职责。
只有管理者能以有意识、有方向的行动主宰经济环境、努力改变经济环境时,才算是真正地在管理。因此,企业管理是目标管理。管理即使命、责任与实践。
顾客是企业的基石,企业存活的命脉。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企业的前途和成功尤其不是那么重要。顾客认为自己购买的是什么,顾客心目中的“价值”何在,却对企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决定着一家企业会不会成功兴旺。
同时,企业经营需要可持续,因而若只满足于提供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够,必须能够向顾客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长期存活下去。“更好”可能表现在更低的价格上,也可能表现为更新更好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方便性、创造新需求上。有时则是为旧产品找到新用途。
实施管理的是人,不是“力量”或“事实”本身。市场不是由大自然或经济力量创造的,创造市场的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
没有共同的承诺便没有组织。每个组织都需要对组织成员作为一个集体的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做出承诺,没有这种承诺,有的或许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仔细考虑、建立和解释说明本企业的使命、目标和价值观。必须不断重申。
人们也清楚,能够增大的资源只能是人力资源,此外的所有其他资源都受机械法则的制约。在人类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能成长和发展。人不同于其他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公民权,能够掌握自己是否要工作,以及做多做少和绩效好坏。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生产力的提升从来都不是靠体力劳动达成的。事实上,企业从来都不是靠体力劳动者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标,而是用其他方式取代体力劳动之后的结果。资本设备只是替代方式中的一种,以管理者、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来替代“体力劳动者”,以“规划”取代“工作”。换言之,即使之前被认为的许多基层工作也需要改为管理性质的工作生产力会更高。
因为需求和机会不断变化,因此每个组织都应是教学机构,不断地发展和培养组织所有层级的成员。把组织建立在交流沟通和每个人承担职责的基础上。
时间因素。如果为了眼前的利润而危害长期利益,甚至企业的生存,就不是在解决管理的问题。相反,如果管理决策为了宏伟的未来,而不惜给今天带来灾难,也不是负责任的管理决策。
新技术不会造成管理者过剩。相反,未来需要更多的管理者。管理的领域会大幅扩大,许多过去被视为基层员工的人必须有能力担负起管理工作,绝大多数的技术人员、专业人士也都必须以管理者的角色来看待工作的事情及对职责问题的思考。
新技术会要求高度的分权、弹性和自主管理。在新科技的时代,任何一个试图将责任和决策集中于高层的企业终将痛苦地消亡。
管理复杂而多面,是多层次的,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哪个企业的管理者最能够了解管理的真谛,并彻底实践有效的管理,该企业必将取得行业领导地位。
不是每个企业都应该从事经过客观评估后认为最赚钱的行业。每位管理者,每个企业的管理层都各有其能力和限制。每当他试图超越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时,无论冒险开创的事业多么有利可图,都很可能失败。
管理与文化密不可分。无论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巴西或印度,管理者所做的事情其实是完全相同的,但他们做事的方式则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后发展国家的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是:发现和确认自己的传统、历史和文化中可用做管理积木的这些部分。
管理以绩效责任为基础,是一种实践,企业管理最终要靠绩效来检验。无疑,管理是理性的活动。即表示企业必须设定具体目标,表达本企业预期要达到的成就。唯有如此,接下来才应该考虑如何自我调整,以面对可能的状况。
根据帕累托定律,收入分配是由经济体的生产力决定的。某一经济体(组织)的生产力水平越低,收入不公平的程度就越严重;反之,某一经济体或组织的生产力水平越高,不公平的程度就越低。
因此,企业管理必须具备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种实践,而不能只是官僚作风、行政作风,甚至不能只是决策工作。这并非是一种结论,而是已被证明了的管理实践。
通过参与管理,人类将能够重新认识自己、产生影响和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