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在前言“如何理解叔本华”中有两句话让人感慨,一句是:“一个个人主义者,哪怕他是自私的(这是一般人难以超脱的),只要他能与自己的有限目的拉开距离,他就有可能成为伟人。”这是关于人的“本我”与“超我”的关系的。
另一句是:“他们固然要为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但他们身上表现的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这些有幸未置身于他们的境地的人在谴责他们时,应当意识到我们谴责的事人的劣根性,也包括我们自己。”这是关于人的“人性的弱点”或“劣根性”以及“如何客观评价他人”的。
两句话的共性,都是告诉我们,我们在有关人的道德评价或是非判断时必须立足于人性,否则就会有失公允,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
第一句话,指出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也是人的劣根性,所以作者说是“一般人难以超越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有一定的客观性的,至少我们普通一般人,或者人从本质属性上而言就是如此的。而进入人类文明社会而言,人的社会性即奉献他人就成了本质属性,作为一个社会人,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生存于社会,在现代分工越来越细,分工之间也越来越紧密的当今社会与世界,更是如此。“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话,虽然最后定为于“伟人”,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平凡的人,是存有一定的“自私”心的,这是人的“本我”的本然面貌,所以,这是一个真人,而一旦这样的普通平凡人,“与自己的有限目的拉开距离”,即超越人性的本然“利己”,也即“自私”心无限制缩小,逐渐转变为“利他”而成为那个奉献他人与社会的“超我”后,“伟人”就呈现了。无论是在那个领域,都是如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小我”而成就“大我”。这又让我想起了季羡林对“好人”定义,大意是一个人为他人的心超越为自己的时候,就可以算得上是好人了,而为别人的心所占比例越大,他就越能被称为好人的成分就越大,然而,完完全全一心一意只为别人好不为己的人是没有的。这是经历了百年沧桑世事尤其是经历了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非常时期后的季老的一生总结,对此,我深信不疑,也感触颇多。其实,“伟人”毕竟不多,我们普通的平凡人,只要真能按照季老的好人定义来就无愧于一生了。正如毛泽东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也曾和学生说过做人的底线是:“我们可以不做好事,但至少不做坏事。”古人早就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偶尔做坏事也是在所难免的,但这样的坏事,必须得不是故意为之而是偶然的。毕竟,这个标准对于我们普通人还是很高的,这与人的本然是“自私”的有私心的是离不开的。
如此,也就不能联系到第二句话,“他们身上表现的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这些有幸未置身于他们的境地的人在谴责他们时,应当意识到我们谴责的事人的劣根性,也包括我们自己。”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人的评价与判断,尤其是道德的,无论如何,不要孤立于人与事件所处的时代与特定的情景,否则,你所做的判断与评价不但是有失公允的而且很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尤其是,孤立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或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是很容易的,但十有八九是“站着说话不腰痛”。而如此角度去评价和判定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根本是“未置身于他们的境地”,也就是你跳出了所谓的人性来评价一个人,或者说把自己排除在了人类之外。事实上,当你真正“于他们的境地”时,你一样是那样的选择或如此行为。在史铁生的某部作品,也讨论过对叛徒的行为,我们作为局外人的评价与判定确实很容易,但是,正如史铁生说的,如果你处于当事人的境地也能做出不叛国的决定,那你才有资格去评定,否则就没有资格。事实上很多时候的很多事都是如此。
也许,这就是叔本华所说的人生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