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首先是有效果的教学,有效果意味着教师讲的话学生愿意听,学生愿意照着教师的要求去行动。有效果的教师是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教师,而教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来源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信赖。这就需要老师以师爱为前提,以师能和有价值的引导为基础,同时还有以师表为榜样,可以说有效教学的功夫在课外,我们需要把课外的功夫做足,把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改变放在理想课堂建设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
俗话说:“种田靠天气,教育靠关系。”这里的关系,包括师生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在这种种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1.坚持尊重的底线,人与人之间有相互尊重,这是起码的常识,教师对学生是热爱有余,尊重不足,是因为尊重不足而导致对学生的伤害不时发生,而学生对教师是尊重,由于热爱不足,对老师敬而远之。2,用更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中国古代有人性善、人性恶、善恶混等不同观点,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更为积极的对待学生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从人性善的角度,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对学生的“善“,抱有更多的信心和希望,相信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从人性恶的角度,我们选择的积极态度取向是因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理解学生的种种不理想,接受眼前学生的种种不如意,也接受自己的无能。我们常说“菩萨慈悲”,即便法力无边的菩萨,怀揣着拯救苍生的意愿,也有解救众生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会为此宏远难以实现而“悲”,何况你我凡夫俗子?从人性善恶混的角度,我们可以选择的积极态度是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于创造有利于他们成长和进步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活动,我们要相信付出这样努力对学生的生存和生活有意义,有价值,我们要相信岁月,相信种子。
陈老师建议大家:要以理想课堂愿景为背景做发现的工作,比如去发现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是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自己、身边的同事、文献资料中有没有让学生快乐幸福的生活的案例。对于自己的经验、同事的经验、他人的案例,我们要从中找出方法。对于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先把它们列出来,然后再辨别分析,从中找出最重要的几条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观察效果。最后提炼出有推广意义的方法策略,和身边的同事分享。坚持下去必有所成。
每天这样想一想,变一变,就有可能“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了。“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是刻在商汤的洗澡盆上的文字,什么意思?本意就是洗澡除去身上的污垢,是身体焕然一新,我想这和科内尔·韦斯特教授的“死”的含义是一致的,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死”,才能重生,“死去”才能“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