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剧中总有衣着华丽的人,在买东西或是吃完饭付款时,潇洒地扔下一锭五十两的银元宝,使得收银子的人诚惶诚恐又小心翼翼,对着远去的背影不停祝祷,好人,好人啊!心里估计要忍不住加一句,要常来啊。
吃饭肯定是要不了这么多银子的,剩下的就是小费了。现代的人说起小费大多会想起西方国家,他们会在支付商品或者服务后,额外支付小费给为他们服务的人,比如饭店的服务员。
在读作家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时,作者在乘坐“非洲之傲”的列车上,遇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贵妇,在一次下车游览小憩吃点心时,有乐队现场演奏悠扬的音乐,这个演奏并不是固定的项目,只能算是吃点心时间的一个小小陪衬,所以作者当时身上并未带钱无法给小费。但是那个贵妇却在享用完点心后,很高雅地走到乐队前,不曾低头,手却从包里准确地拿出一张五美元的小费。
小费和经济能力自然有扯不开的关系,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它都不是绝对的属于哪个地区的产物。不过有些地方慢慢形成习惯罢了。
那在古代,这五十两包含消费与小费的银两,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这个“两”与现在的十两为一斤的两是一个概念吗?
一两到底有多少呢?看网上的说法不一,不过也难怪,毕竟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每个变更的朝代都会引起一系列变动,但不管是哪个朝代与现在的“两”都不相同,现在的一两是50克,应该是与国际接轨的结果。
网上看的不知道对不对,西汉时期一两等于16.14克,每个朝代虽不尽相同,但大抵变化不会特别大。
看电视剧中,最常见的就是铜板与银两,金子并不常见。一两等于多少个铜板呢?这在每个朝代也是有变化的,常见的是1000个铜板,也有1500个铜板的。
在古代一个包子几个铜板,一两银子够普通的百姓家庭两三个月的生活开支了。所以这就是《红楼梦》中刘姥姥为什么喜欢去大观园,对大家给的赏赐千恩万谢来者不拒,几两十几两够一两年的生活开支。
可见有些剧中一甩手就是五十两,真真是出手阔绰,贫穷限制了想象,那是真的豪。
看书中所言,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中了科举,三十二岁在当时的京都长安工作,一个月工资一万六千钱,也就是十六两。看起来比普通人家不知好了多少,但这个工资水平只够他在长安郊区租几间茅屋居住,相当于现在北漂在燕效租房一样,来回上班通勤非常的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