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
——种子的力量
案例分享者:宁格格
【背景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化情感的共鸣,而学生们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课前让学生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上课时进行交流,以便学生中好地理解课文。而在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思、有机结合,教师要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情感的激发。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立志。而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 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素养。
【案例描述】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亮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烈火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疑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大方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周恩来立下的誓言,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地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也成为他终身奋斗的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一共讲了三件事,是哪三件事呢?
生:立志“振兴中华”(1-10)——耳闻“中华不振”(11-14)——目睹“中华不振”(15-17)
二、理解文意,重点研读,体会“中华不振”。
1、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
生:中华不振呐!(板书:中华不振)
师:那么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故事发生在1911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奉天,也就是现在地沈阳,在奉天上学的时候,叔侄俩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在这里,伯父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生: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师:对,那伯父为什么不让他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预设: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去。
师:那么,周恩来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听到伯父说这句话?
预设:疑惑不解
学生交流理解“疑惑不解”
是的,周恩来不明白伯父为什么这样说,所以,他问:“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伯父告诉了他一﹣中华不振哪!(师生合作读,师读伯父的话,学生读周恩来的话)
2.合作学习:默读课文16自然段,同桌交流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指名答
3.第16自然段
预设:①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在中国人的地盘上,外国人非常的——霸道)
我们应该训斥哪些人?——外国人
但是在这里训斥的是谁?——中国人
谁训斥中国人?——中国巡警
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受欺负了,反而被中国巡警训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华不振呐!)
过渡: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②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围观的中国人有一个动作深深地刺痛了我,你们找到了吗?
(紧握着拳头)
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当时围观群众的心情是怎样的?(愤怒、生气)
他们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这群外国人简直欺人太甚!)
是啊,当时围观的中国人都是愤愤不平,气愤不已的,他们纷纷握紧了拳头,但最终这个拳头放下了,变成了什么?(劝慰)
为什么这群围观的中国人会敢怒不敢言呢?
因为“中华不振”呐!
三、升华情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资料补充:结合你们课前查找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呢?
周恩来亲眼目睹了这震撼心灵的一幕幕,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所以当魏校长提问时他是这样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5.这个志向是远大的,他是这样说的,同样也是这样做的,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去日本留学之前写下了这样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
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师范读,学生齐读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师介绍诗意:是呀!当时的周恩来已经深刻意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拯救当时的中国,因为他知道,落后就是挨打,所以他毅然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像这样,从下立志读书,长大报效国家的伟人还有很多很多,一代伟人毛泽东,两弹元勋钱学森,他们都是报效祖国的伟大人物,今天我们已经不是把帝主义列强赶出中国的时候,而面対新的形势,新的国际挑战,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呢?请你写在课题的下面。学生交流分享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是21世纪,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每个人的责任都应该是为国争光,这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的未来,在你们!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初读文章,我有点担忧:课文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搞不好就会上成不切合实际的喊口号的,帮学生形成一种虚假的情感。这可是误人子弟的做法。于是,在细细琢磨中,我决定从当时的背景引入。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真实的中国背景再现。当时的中国国力不强,国民精神麻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领土上猖狂肆虐,"东亚病夫"称号沉重地紧扣在我们的头上……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与我一样走进了当时落后的中国。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在租界亲眼目睹中国人被欺凌无处说理……从文字的字里行间,他们得到的信息是"帝国主义的无耻行经,中国这种腐败落后的国情,让中国的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跟随着伯父的叹息,学生也了解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和伯父的无奈。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有志的中国人也为之一惊。
课堂的最后,我也像魏校长一样在班级里进行了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教室里安静了片刻,陆续有学生举起手来……
生:我是为了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而读书。
师:好目标,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真好!
生:我是为了生我养我的父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读书的。
师:有孝心,国家国家就是由家组成的。
生:我是为了今年能得到学习之星,证明我自己的实力而读书的。
师:这样的目标就在你的眼前容易达成,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庆幸,孩子们的读书目标都很现实,也许他们理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大家努力的目标是不一样的。目标不一定要远大,让学生能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并有学习的动力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