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沟通是基于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交流。最近才知道原来不是,自己和自己也需要沟通。
经常有客人因为我的价钱和他别的地方买来的不一样,而不高兴或者骂人。以前会因为遇到这样的客人,这样的被骂而郁闷很久。搞得心情不好甚至怀疑人生。自从听了应老师的课,经常告诉我们,人是看不到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的。你看到什么,不管好的坏的,都是你自己也有的。以前很不理解,最近看了《非暴力沟通》和一些群友说到这些知识点,才慢慢有感觉。
那天在应老师道德经群里爬楼,看到老师自己换钱的经历,因为要买老人家的东西,老人没二维码,老师没现金。就到路边的水果店买了水果并叫店家换一下现金,各种缘由没有换成。就到隔壁小店换,小店老板有些不愿意,老师问要怎么才可以换钱,老板说那就加一元钱吧!老师当时是很愿意出这一元钱的,老师说现在的她不是很多年前的她,是成长成能够看见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是别人的需求的她。
老师说:换钱是自己的需求,对方不愿意是对方的需求。如果此刻她升起了评判心,觉得老板那么小气,那么不会做生意,那么自私等,然后决定永远都不来这个店了,那么她的态度和老板是一样的。
看到老师的表达,我深有体会,你所看见的都是你自己原本就有的。
我也有时候不愿意换钱,有些客人的语言模式或者愿意出点钱的做法,总能够很顺利的让我停下手头事换给他。也许你看了会说,开店的与人方便不是生意之道吗?但我承认没有那么高尚,特别是那种你换个钱给我是举手之劳,我到你店里买过东西,你就应该换给我,几块小钱都要收的想法的人,我就有有一种被要挟感。我承认自己做不到无私奉献,也总是觉得怕麻烦。在遇到有这种你就是应该换给我的想法之人时,就勾起了我凭什么一定换给你心情。
在觉得,我就应该换给他的那些人骂那么奸商时候,会心情不好。想想其实我和他们也是一样,也是在想别人应该,他觉得我应该为他方便,我觉得他应该付费,叫人帮忙应该谦虚点。这都是基于自己的需要,自己看法和态度。
非暴力沟通里,重要的要素有一个就是需求,当我们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不高兴。那么别人没有得到满足也一样会不高兴。
现在的我,被不高兴对待的时候,不再那么愤怒,我会看到他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冲你不高兴。想想自己也是因为他对我不友好而起来抱怨心的。所以彼此彼此。现在要做的不是看见别人的情绪,而是去看见别人的需求,别人的情绪是别人的,与我无关。我的情绪是我自己的需求引起,与别人无关。
在家庭关系里更是明显
这种看见,在亲子里更是显化无疑。当父母看见孩子的各种行为时,都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到相同的地方。所以在你批判孩子的时候先找一下自己的样子。你起来什么心情,孩子也会起来什么心情。不要一味的指责对方不好,说不定那种不爽才是你自己的原本的样子。就是呈现的面相不一样而已。
经常看见父母带孩子买东西的样子,有些父母很干脆利落,远远的看孩子拿什么不干扰,买了什么也不评判好坏,只是问确定要吗?结账很干脆。
而有些父母,寸步不离的跟着,孩子每碰触的东西都有评判,这个不好,这种不行,这种有色素,然后一边催促快点,怎么那么墨迹。一副我舍得钱你也选不出好东西的得意忘形。但是不反思自己给了多少这不行,那不好的指意,是他自己把孩子干扰的没有和不能有主见而不自知。到付款时候感觉让你挣了几千万一样的不情愿。大人还没说什么,小孩来了一句“那么贵?”
当别人的行为让你不舒服时,向內看看自己的样子。
当你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时,就是反观自己言行的时候。
你看不到你自己没有的东西,你看到的都是你自己有的东西。
真的没有人有义务无条件照顾我们的心情,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要做不是指责别人,而是锻炼让别人愿意帮助我们的能力。
当你看见别人的某些行为很不舒服,不认同,甚至让你讨厌时。你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种行为,现在没有,以前呢?
所谓成长也许就是,越来越能看见自己的无知,看见别人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