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写到了第48天了,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仪式感,不用催打卡,也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从微习惯变成了习惯。
复盘中会一直贯穿我的冷静风格,觉察自己的状态和情绪,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做过的事。刚开始在读书营写复盘的那几天吸引了好几个老铁链接,我才发现原来我习以为常的自我觉察,在他人看来挺难做到的。
因为觉察的时候会暴露自己的潜在想法,这个想法有时候是丑陋的,人有时候真的很难面对真实的自己,就会选择把这部分给隐藏掉,时间长了会发现复盘不深刻一些,对于成长的意义不大,那也就很难再持续写下去。
所以,复盘首先让我们面对真实的自己。本来外面就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和自己和解,我们的世界里已经足够岁月静好了。
细细想想,复盘里的每一天都是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天我们干了什么,我们就成为了怎样的人。这一天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哪里,哪里就会开花结果。这一天我取得了什么成果,将会成为明天的起点,所以每一个今天都得全力以赴地去做好。
我复盘的时候发现我的个人成长领域会有新的东西进进出出,值得开心。但是与健康有关的事情却是时有时无,当健康里要做的事情和个人成长领域要完成的事情狭路相逢时,健康领域的事情就得让路,健康被放在了比较靠后的位置。
为什么健康里的事情会被当做【可有可无】的呢?因为在心理上我们总觉得自己健康,练习瑜伽或者跑步比起读书输出完成任务,没有那么重要。所有的没时间去做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你心里没那么重要。如果到身体不舒服了危机感才来,再开始,身体都受损了,修复起来的成本要高更多了。还有女生真的要注意护理皮肤的,你对皮肤不好皮肤怎么会对你好呢!
瑜伽搁置了一个星期了,下周继续起来。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早起的习惯不会变。
我觉得阶段性的奖励很重要,健康里的瑜伽和冥想能够坚持到1个月的时候,我就奖励自己去方特。
早上不能练习瑜伽也因为晚上睡得晚,早上的时间不充足了。晚上太晚,因为任务没有完成,任务太多或者效率还不足够高。
当事情很多的时候,找到最核心的那一件是什么?是读书,高效读书。那我为此付出了多少时间?我又读了多少书?
扎扎心,有助于血液循环。
看了《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不少人都心动,要去践行100天33本书,然后晋级到每天一本书。我呢?连flag都没扛起来过,读书的习惯是有了,可离优秀真的差很远。如果我把读书这件事情做好了,足以产生非凡的价值和影响。
读感兴趣的书那个阶段可以直接略过,开始专业领域读书:管理、个人成长、教育、心理学,还有我想发展的诗歌,我得多去读,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读书方法可以催化我读书的效率,和叹号一起探讨中学习。
读书,还是很有目标的。不仅多读书,而且输出的质量可以达到投稿的水平,让它变现。
我提出来的词,都可以再多问几个why和how,现在我可能还不能完全回答,经历过之后再来总结,先做起来,待一个月之后看变化。
静下来的时候也会想,每天自己这么学习奔忙,到底为了什么?
为了达成自己的期望?未来的期望?可曾很好的问问自己,当下的今天可是我喜欢过的样子?如果有不喜欢的地方怎么改?不要用牺牲今天的做法去寻求未来的安慰。
如果今天都不足够喜欢,我又怎么能够到达期望的未来?
思考的问题未必有答案,答案在行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