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古典诗词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是可以唱的。最早的乐府机构采集来的都是可以唱的歌。非常遗憾的是,中国没有发明一种很好的记谱法。渐渐地,这些可以歌唱的诗变成了全部都是文字的诗,确切地说,只剩下歌词了。所以说,古代的音乐我们现在根本就听不到了,留下来的只有文字。
古代很多人不懂音乐,写起来很困难,于是就找到了一个便捷的方式,保留格律,也就是字数和声调,从而使很多人可以从事音乐创作。
中国最早的诗歌是远古歌谣《弹歌》,文字很短,两个字一句。后来字数多了起来,从《诗经》的四字句,到乐府的五字句,再到七字句的格律诗。到了宋代,宋词是长短句,文字运用更加灵活。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首先是意境与意象,指的是内涵之美。意境是有意蕴的氛围与境界,是独特的东方美学概念。意象是有意蕴的具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一个又一个意象叠加在一起。
其次是格律,也就是声韵之美。平仄与押韵的规律,强调的是语言的声调美。
此外还有修辞,指的是语言之美。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对仗的美。“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是排比的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双音叠字的美。
流行歌曲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性传承有两种。一种是古董式传承,完全以古典诗词为文本的流行歌曲;另一种是发展性传承,化用古典诗词及意象创作流行歌曲。
我认为,艺术形态要得到发展,必须跟着时代往前走。实际上,很多文化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个字——变。只有变,才是不变的规律。不变就会落后,就会被时代淘汰,很难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