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潮州的弟子黄梦星经常两三个月便回家看望父亲一次,王阳明就责怪道,越潮相距数千里,您既然相信我的学说,完全可以在家里一边奉养父亲,一边治学,何必如此跋山涉水。
原来,黄梦星的父亲黄保(号坦夫)是一名处士,从同乡薛侃、杨骥兄弟等人那里得闻王阳明的学说,非常赞赏,于是责备儿子说:“我不希望你走举业干禄之路,只要你能像薛杨兄弟那样,一闻夫子之道,我即使啜粥饮水,死填沟壑,也没有遗憾。”黄梦星每次回家,都被父亲赶了回来。
四月上旬,黄保去世,黄梦星回潮州,临行前,王阳明作文感叹,很多人把圣贤之学挂在嘴上,但教育子女的时候,却以功利为训,所谓的圣贤之徒,十之八九只是理论功夫,徒以粉饰其表,像黄处士这样,求诚心一志,以圣学督教子女的,实在不可多得!
嘉靖二年会试的策问题旨在诋毁王阳明,黄直不阿逢主考官的意图,直抒胸臆,考官马汝骥奇之,黄直仍然得中进士,授漳州推官,任上尽废淫祠,被御史控罪,送吏部降级使用,途中又上疏请求早立太子,明世宗大怒,下令逮捕,结果朝廷没能审出什么罪状,贬为沔阳(今湖北仙桃)判官。黄直于是在回家乡金溪途中,来绍兴问学。问学期间,将学习情况记录下来,《传习录》的最后一部分即为《黄直录》。
嘉靖五年二月,王阳明在回答弟子杨文澄“什么是诚意”的问题时曾说:“心,无善无恶;意,有善有恶;知善知恶,即良知;为善去恶,即格物。”
根据《黄直录》,此时王阳明对善恶良知有了新的阐述,他说,心之本体乃至善,修身在正其心;心之发动不能无善,故须在此着力,便是在诚意,即欲正其心在诚意;诚意之本在致知,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即良知;致知不是悬空的,致知在实事上格物,格即正,物即事。
我们可以发现,王阳明两次对心之本体的论述略有不同,前面一次说无善无恶,这次则说至善。
四月,邹守益请求出版王阳明文录,王阳明拒绝了,他说,治学务求实得,文章反而容易把人弄糊涂。邹守益固请,王阳明于是拿出近期三分之一的文稿,交给钱德洪,让钱德洪按照时间顺序编辑,并嘱咐说,之所以不分类编排,是要强调治学贵在明道,而不是注重文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