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应当属平常人家里最为常见的一道菜了,味美价廉,堪称人间珍品。
老话俗语有言: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孩童时期,外婆家一个石磨子,具体时间我也不记得具体是不是二十五,总之就是在冬天,每年差不多那个时候,外婆总是要把八月晒好的黄豆拿出来,往簸箕里一倒,搬个小凳坐在暖烘烘的太阳底下挑挑拣拣,瑕疵品拣出来供围观的鸡啄食,留下的上品倒进盆里,用井水洗洗净后往盆里再次装满水,用个大锅盖盖着浸泡一个晚上,外婆家往往在第二天的下午开始磨豆子。
吃过午饭,外公和外婆便把洗刷好石磨子架在大木盆上,将盆里没浸泡软的“铁豆子”挑出,然后置办好几条小板凳,一个饭勺,半勺豆半勺水,磨子转起,一场耗时久的传统的手工磨豆腐便开始了。
有时瞧着新奇,小小的我也会搬个小凳围坐着凑热闹,坐在一旁看并不过瘾,就想上手,外婆便耐心的教我一勺大概挖多少豆子带多少水,慢慢的,我便上道了,祖孙三人在微醺的上午偶尔唠唠家常,更多的时候,是静静的看着乳白色的汁液由磨盘缝隙涓涓滴入大木盆里,望着木盆里的浆液增加一分,我们心里的快乐也随着增加一分。
豆子快要磨好时,外公在炉灶上烧起一大锅滚水,木桶里的浆液待其静止沉淀后倒掉多余的水分,接着把较为浓稠的浆液用细纱布过滤到锅中并不停的搅拌,外婆凭着多年经验总能在刚刚好的时候舀起卤水,待其上面结了一层油皮时把油皮捞出,点上石膏水,再用细纱布把豆浆水过滤到大木盆里,反复挤豆渣,接着纱布里的豆渣用两个石磨盘夹着架空在石磨盘上的高脚凳上。其次,在准备一大块细纱布,一块能承担二十千克以上的木板置于另外一个盆上,将筲箕置于木板上方,把已经沥出的豆浆倒入纱布,打结待冷却后准备几块石头压住,就这样豆腐制作告一段落,一天后即可食用。
农村人从来不舍得浪费粮食,在豆腐未出炉时,我们最先享受到的便是豆渣。最常见的是炒豆渣:用菜籽油炒出来的豆渣色泽金黄,简单的加一一些水,一点盐巴,一点鸡精,起锅时再滚一撮葱花或者一撮嫩芹菜,不单单色泽令人食欲大增,就连香味都能接着热气的分子扩散,吸引来邻居家的小猫咪。
偶尔,外婆也会给我们做豆渣蛋饼当零嘴。其外观有点像葱油饼,其味金黄软糯,清香可口,还有浓浓的豆香和小葱的香味。
吃完豆渣,让我们再来看看大功告成的豆腐——
最常见的莫过于小葱拌豆腐了,配料极简,制作极易,味道却是经久赞扬。此外还有红烧豆腐、麻婆豆腐、三鲜豆腐、豆腐鲫鱼汤等众多吃法。这里,主要想跟大家讲一下我在外婆手下学到的“易氏简易版麻婆豆腐”:先将豆腐用滚水稍微烫一下去除豆腥味,接着,小葱切碎,最好是用自己家种的小葱,更香味道更正,四季葱虽长势更好,卖相更佳,但就是感觉差了一个味道。五花肉先用刀背拍打再剁成肉末更加松糯爽口,小米辣,姜,大蒜子统统切碎,准备步骤完结,接着起锅烧油,用自己打的菜籽油香味浓,色泽佳,如若没有菜籽油的话,可以放入葱头熬炼葱油增香,小米辣爆炒,再放入肉末、蒜末、姜末、豆瓣酱,豆腐弄碎加入锅中,加上盐、适量的水、白糖少许看个人口味可加可不加,我做的时候根据个人口味放的白糖是外婆的三倍,浓浓的汁儿,想起来都咽口水。最后用些许水淀粉勾芡收汁,滚上葱花后盛入盘中再撒上一些葱花装饰上桌。小葱外婆家偏向起锅前在锅里翻炒两下,这样葱香味会弥漫在每一口菜里。
写下这些,我仿佛又将麻婆豆腐食用了一遍,只可惜,豆腐随处可买,外婆的味道再也吃不着了。
——一粒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