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像一面随风飘扬的旗帜,见证着人间由寒向暖的过程,由冬入春的希望。
关于冬至的油来,周朝时期,也没有“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种说法,只是周天子测得洛阳为天下之中的位置后,又选吉地用旗杆测影子随日光变化的过程,结果,农历十一月二十三太阳的影子最短,因此周天子将这一天定为冬至。
在汉武帝以前,这一天相当于春节,因此又名“一阳生”,古人们纷纷祭祖、聚餐,滋补养生,而后汉武帝用阴历计时法将冬至与正月分开,冬至日不再代表新年。但在民间,冬至日仍旧是重要的节日。
唐宋时期,全国各地都要在冬至祭礼,人们换新衣,备齐猪、鸡、鱼等三牲及果品,中午前一起到祠堂拜祭先祖,而后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
回到家坐在饭桌前,游子与许久没见的亲人欢聚畅饮,热气腾腾的不仅是桌上的美食,更是远行的游子对家的思念之心。
明清时期,皇帝要在冬至日“祭天”,故有“冬至郊天”之说,因此祭祖活动更加隆重。古人如此重视冬至,也无可厚非,毕竟人不能忘本,故乡永远是根基。
今天的冬至,北方人多习惯吃饺子。
饺子并不是只是食物,它还有自己的故事。传说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饮食习惯,月牙状的外皮代表阴,圆滚滚的馅代表阳,十二道褶是一年十二个月,冬至日恰好是一年中阴阳交泰的日子,意喻全家和睦美满。
而南方,冬至的这份团圆就化作了“汤圆”,“冬至团”意味着团圆美满,古人有诗“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不过做汤圆是在冬至前一天,陈志岁有诗《汤圆》云:“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推入汤锅驱白鸭,捞来糖碗滚黄珠”。
不论南北方在这天吃的什么,都是为了回家,能驱散整个冬天的寒气以及一扫一整年地疲乏和劳累的不只有食物,还有亲人的慰藉。
现代生活,人和食物都是快的,但无论脚步怎样匆忙,无论聚散悲欢,总有一个叫家的地方、一种妈妈的味道,提醒着我们究竟来自何方,这种温暖永远不会被代替,这种传承千年的冬至文化亦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