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对归纳法的批判击中的要害是什么?存留的问题是什么?
波普尔则既反对古典归纳派对归纳法的推崇,又反对现代经验论对归纳法的辩护。他认为从逻辑上看归纳推理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作为归纳推理基础的归纳原理无法得到证明;否则必定陷入循环论或先验论。因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以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必然重复;(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的重复数有多大,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相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所以归纳法不时科学的方法,它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
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
波普尔的上述论述如用以批判归纳主义是正确的,也击中了归纳主义的要害,即归纳主义不能保证逻辑的必然性,离开了演绎法,单纯的归纳法确实不能给人以普遍性知识,但他用以否定归纳法则是错误的,因为归纳法是认识真理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不能因为归纳法本身的局限性而彻底否认归纳发法,正确
的途径应是考虑如何弥补归纳法的局限性。
波普尔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论述有何意义?
波普尔人为科学的增长过程是:1) 科学开始于问题。因为科学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或认识对象的普遍性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2) 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和假设??科学理论。比如牛顿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都是一种猜测或暂时性假设。3) 各种猜测或理论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 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否证,又出现新的问题。以上四个环节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波普尔把科学发展的这种程序图式化为:P1→TT→EE?P2……。这里"P1"表示问题,"TT"表示互相竞争的理论,"EE"表示批判和选择过程,"P2"
表示新问题。这就是波普尔著名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
波普尔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论述贯穿了三种科学精神:
(1)提倡敢于犯错误的精神。他人为,真理与错误是不可分的,科学只能在不断清除错误中前进,因此他
还提出了一个著名口号:"从错误中学习"。
(2)提倡批判精神。他认为科学只有批判才能前进,"我们必须力求推翻自己的答案,而不是辩护它。"(
(3)提倡"否定"或"革命"精神。他认为否定旧理论是产生和发展新理论的前提,科学家应有敢于否定别人
理论的勇气,也应有敢于否定自己理论的勇气。
波普尔否证论的中心思想及其作用?
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波普尔阐述了他的否证论思想。在他看来,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只能被经验证伪,不能被经验证实。其根据是,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全称命题,不可能得到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否证论在波普尔哲学中起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它的头一种用途就是用于解决科学划界问题,即凡属科学的理论,原则上都可以反驳和否证;凡不具有可否证性的陈述或体系都在科学界限之外。它的第二种用途是用于解决归纳问题。波普尔认为对归纳问题的解决要以对划界问题的解决为依据,而科学划界的标准就是可否证性,否证的方法不必以任何归纳推理为前提,因此从可否证性出
发就可以解决休谟的"归纳问题"。
波普尔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有何意义?
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中,系统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即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客观知识世界
1/5页
他把物理世界称作"世界1",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把精神世界称作"世界2",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把"世界3"用来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意义上的观念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体世界;它包括客观知识和艺术作品;构成这个世界的要素很广泛,有科学问题、科学理论、理论的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问题境况、批判性讨论、故事、解释性神话、工具等等。他认为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且都相互发生作用。首先"世界1"和"世界2"相互作用,如衣食能给人以温饱和充沛的精力,这是"世界1"作用"世界2"。人的坚强意志能克服种种外部世界带来的困难,这是"世界2"作用"世界1"。其次"世界2"与"世界3"也相互作用,如音乐家因受炽热情感的影响写出优美动听的乐章,这是"世界2"作用"
世界3";反过来优美的音乐也能激发起听众内心的热情,这是"世界3"作用"世界2"。
波普尔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在西方学术界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争论。应该指出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世界是物质的,只有一个世界:客观物质世界。但不可因此而否认意识现象,不过它不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独立世界。波普尔的错误在于把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夸大为意识本身的客观性。波普尔看到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意识、科学等发展的规律,从而激发人们研究科学技术的热情,寻找其内在的发展
规律。
波普尔力图要实现的"开放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波普尔认为,乌托邦工程从整体出发,对社会进行设计和规划,往往要借助扩展国家的权利,迫使社会进入它所规定的航程,这样会使社会变成一个没有民主,没有自由,提倡权威,提倡盲从的"封闭社会",乌托邦主义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正是这样的一个封闭社会。"封闭社会"是一种"原始部落式的社会",是一种"着魔的集体主义社会",这种社会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它盲从权威和权力,盲从传统的法规与习惯。由于乌托邦主义强调对社会进行全面的变革,使社会按预定的航程前进,就必然提倡"权威主义",容易陷入个人迷信和专制,不容许社会有批判的呻吟和其他设想,更不能容忍任何大胆的尝试。其次,它强调"集体主义"和"集权主义",抹杀个人和个性,其结果是"什么都是集体的,个人则什么都没有"。为了实现理想的蓝图,终极的目标,个人的牺牲在所不计。再次,封闭社会中全体公民的生活受统一的控制,具
有部落社会的残迹,不容许有个人的自由。
与"封闭社会"相对立,波普尔提出了开放社会的设想。开放社会提倡理性`,反对狂热与盲从;开放社会提倡个性与自由,反对集权主义和集体主义;开放社会提倡民主和批判,反对专制和压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原则主张任何人都会犯错误,把这一原则应用于政治领域就必定要求排除一切权威和权威主义。"在政治领域里,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就是基于对政府的行动进行自由批判和自由讨论的一种方法。"只有一种
民主制度才能保障批判的自由,使社会永远处在一种自我开放状态。
一般来说,我们都应该承认有一个物质的世界,不管我们是否能够认识它, 也不管我们是如何认识它的。譬如现在我面前的茶杯,我坐的椅子,我面前的这个放有计算机的书桌等等,它们都属于物质的世界。物质的世界的东西可分为有机物以及无机物。这个世界波普称为世界1。
同样,我们也应该承认有一个精神的世界。通常,我们认为,这个精神的世界是我们人脑的产物, 是我们人脑的活动以及思维。当然,有些人认为有离开人脑的精神,这个精神甚至演绎出物质的世界,这些我们就不太管了。精神的世界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个世界波普称之为世界2。因为我们的精神活动有感性的以及理性的之分,所以,世界2又可分为感性世界以及理性世界。
2/5页
波普提出的第三世界是客观的知识世界,它 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它被称为世界3。这个第三世界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指抽象的精神产物的世界,如理论,公式,语言,艺术,神话等等;一部分是具体的精神产物的世界,如我们使用技术手段所建成的公路,桥梁,飞机,大炮等等。
当然,只有这个世界3才是波普的理论中真正新颖的东西。虽然世界3对于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我们从来没有想到世界3可以与世界1以及世界2并列。
波普尔自20世纪50年代后,侧重对本体论的研究,提出了影响很大的“三个世界”理论,进一步为他的科学哲学奠定了本体论基础。
一、世界1、2、3
波普尔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根据共存方式划分为三大类别,即三个世界。“世界1”,又称第一世界,是物理世界,是由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及其各种现象构成。如物质和能量,从宏观天体到微观基本粒子,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的躯体、头脑等。“世界2”,又称第二世界,是人精神的或心理的世界,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主观经验,即主观世界。除此之外,波普尔指出,还有第三世界,即思想内容的世界,实际上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他称这个世界为“世界3”。包括一切可见诸于客观物质的精神内容,或体现人的意识的人造产品和文化产品,如语言、文学艺术,科研过程中的问题、猜测、反驳、理论、证据,以及技术装备、图书、房屋等。
二、“世界3”的特征
在上述三个世界中,波普尔特别强调“世界3”的客观实在性与独立自主性。首先,“世界3”不同于“世界2”。“世界2”指的是心理和思想的状态和过程,是主观的;而“世界3”则是思想内容,它是客观的。虽没有客观的意识、精神,但确有客观的知识,因为它的存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支配。例如书,即使没人去读,仍不失为一本书。波普尔认为只有把客观知识的世界和属个人的主观世界区别出来,才会有知识自身的积累和发展,知识才能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仅存在发明家的头脑里。其次,“世界3”也不同于“世界1”。“世界3”有物质载体,已客观化于“世界1”中。如语言被物化在声波和书写符号之中;理论和文学被物化在笔墨纸张中;艺术品被物化在特定材料(绘画的画布、雕塑的石膏、泥土等)之中;技术被物化在设备之中。尽管没有“世界1”的材料,人工产品和文化产品就无法制造出来,但是,若没有人的知识在这些物质材料中充当价值和灵魂,这些材料只能是一堆无用的废料,所以“世界3”是物质材料的思想内容。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思想内容,它们都自主存在着。“世界3”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自己的生命,“而一旦理论存在着,它们就开始有一个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产生以前不能预见到的推论,它们产生新的问题”。比如,
3/5页
数字序列是人创造的,但是奇数、偶数却不是人创造的,它们只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后果,即使人们没有意识到它们,它们也自主地存在于数列之中。此外,“世界3”还包括那些尚未被具体化的潜在对象,如不可能有比2大的偶数,没有比3、5、7大的三联奇数等。这些问题在人们尚未发现以前就存在着。
三、三个世界的联系
波普尔认为三个世界的自主性,并不表明它们之间彼此隔绝,相反,它们之间存在联合并相互作用。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先有“世界1”,继而从中产生“世界2”;最后,再从“世界2”中产生了“世界3”。其次,三个世界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首先,“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如衣食能给人以温饱和充沛精力,这是“第一世界”作用于“第二世界”。人的坚强意志能克服各种客观困难,这是“第二世界”作用于“第一世界”。其次,“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也是相互作用的。如音乐家因情感激动而写出优美的乐章,是“第二世界”作用于“第三世界”;优美的音乐能激发听众的内心感情,是“第三世界”作用于“第二世界”等等。他认为肯定“第三世界”对“第二世界”反馈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般人认为科学家可以根据本人的主观意愿任意创造出“第三世界”的对象(科学理论),因此在研究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时,总是着重研究科学家的“第二世界”,即他们个人的内心心理或认识活动,而忽视对“第三世界”,即科学知识的自身发展的“自主性”,也即他所制定的“P→TT→TT→P”这个科学发展动态模式的研究。再次,“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也是相互作用的。不过它们不是直接地,而是间接地通过“第二世界”的中介而相互作用的。他认为,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脑(第一世界)与语言(第三世界)的相互作用。它们通过“第二世界”(人的意识)的中介而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促使了脑的进化,而且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及科学知识的发展都是通过“三个世界”的互相作用而实现的。因此不承认“三个世界”的“实在性”及其同等的相互关系,就无法科学地理解和研究人及其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
波普尔上述“三个世界”理论的发表,在西方学术界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争论。波普尔认为存在一个既有别于物理世界又有别于精神世界的思想产品世界,这本无可厚非,但这个理论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世界是物质的,它统一于物质世界。因而没有“三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即客观物质世界。但是也不可因此否认意识或意识现象,只是它们并不独立于物质之外,它们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一种能动地反映物质的属性及期表现。同样,文化、艺术作品等人造物是意识能动作用(即通过实践改造物质世界的作用)的表现。它体现或表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却并不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意识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因为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应该肯定意识内容的客观性,但不能因而肯定它与外界事物一样是同等实在的。波普尔的错误在于把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夸大为意识本身的客观性和实在性,使他陷入了多元化的错误。
波普尔认为意识和意识现象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这是值得肯定的。的确,人的主
4/5页
观心理活动、思维活动,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都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各门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这些规律。波普尔强调研究意识形态特别是科学知识发展的规律性(动态模式)是正确的,但是他把“世界3”看成是同物理世界一样的独立存在的、自主发展的实体,是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看不到这些规律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并受其制约,这是错误的。
波普尔承认“三个世界”相互作用实际上承认了物质与意识以及意识现象间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但是他把三个世界的相互作用视为同等的,实际上是否认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势必陷入唯心主义。
波普尔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提出是有其客观原因的。这个时代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期,科学资料浩如烟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如何把它们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其进行客观的研究,以寻找其内在的规律性,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的这个理论就是这种情况的一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