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
闹钟响了,一旁的妈妈还在忙早餐,而此时的洋洋还在床上不紧不慢、磨磨蹭蹭,妈妈走过来,大声呵斥道:“都几点了还磨蹭,还要不要去上学了,一点都不自觉,能不能有点时间观念?”
妈妈刚收拾好客厅,转眼之间,圆圆又把客厅搞得好乱,妈妈喋喋不休的讲了半天,圆圆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妈妈小题大做,最后只有用哭闹来收场。
生活中,我们总会面对孩子带来的一系列的“兵荒马乱”,情急之下,就会口不择言,情绪失控,就会对孩子大声斥责,吼完又后悔。

我们越是想要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孩子不但不听,反而跟我们进行对抗,一旦出现了对抗的行为,还谈什么教育呢?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所以很多家长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呢?”
这也是困扰千千万万家长的问题,难道父母只能束手无策,任凭孩子去发展吗?
究其原因,问题并非出在孩子的身上,而是出在家长的身上。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眼光盯在孩子的错误上,却很少去反思一下自己身上的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孩子,你每天听到的话,都是那种无聊、无趣、无味的,甚至是各种打击、否定、吼骂,你会做何反应呢?
再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天对孩子所说的话,都是非常有智慧,充满了尊重、理解与正能量的,那么孩子又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正能量的沟通,孩子才会听
1.对待错误,态度明确,言语温和
孩子并非不懂事,也并非不愿意听爸爸妈妈的话,只是有时候家长的表达方式真的让孩子听不进去,达不到任何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对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

所以想要孩子听话,首先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
学会用正能量的话术去跟孩子交流沟通,用温声细语代替大声斥责,效果要好的多。
比方说,孩子没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家长,我们不是置之不理,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要明确的给孩子指出,但是语气一定要是温和的,让孩子欣然的去接受并愿意主动改正错误。
而不是通过斥责,用父母的权威去压制孩子,让孩子产生对抗的情绪。
另外,面对孩子的错误,不要一味的去唠叨,不停的去唠叨,不停的去翻旧账,把负能量和坏情绪传递给孩子。
“你看看你又把花瓶打碎了,上次打碎的还没有补齐呢,真是一点都不长记性,做什么都做不好。”

这种抱怨指责的态度和语言,孩子听了会做何反应?
但如果我们能用温和的态度去给孩子指出错误,不要有情绪的带入。
“宝贝,妈妈相信你不是故意打碎花瓶,但这不是第一次了,所以,妈妈希望你可以想个办法避开花瓶或者换别的活动方式、场地,你说怎么办呢?”
用温和耐心的语气代替大声斥责,那么孩子自然也不会拿情绪来对抗我们,而是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用平等交流代替说教命令
有没有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愿意跟我们去聊天,去分享了,甚至有些孩子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根本不愿意跟父母去交流。
想必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或者就是简单的认为他们只是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不愿意去沟通了。
孩子长大是有自己的想法,但不代表着长大就是拒绝沟通,就是不愿意跟父母分享的。
所以家长们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是否在孩子跟我们分享的时候,仔细的去倾听了呢?
另外,我们是否有意识的去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用平等的姿态去跟孩子交流沟通呢?
孩子放学回到家,有多少父母开口就问:“今天在学校学的什么呢?听懂了吗?学得怎么样?”
而不是“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呢,说给妈妈听一听。”
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试想一下,你刚下班回来,老公就问你:“你有没有好好工作?今天没被扣工资吧?”你什么感受,你愿意搭理他吗,不发飙都是好事吧!
不让打骂,不让批评、指责孩子,可能很多家长是能理解的。但是谈到少说教,可能很多父母都没有这个意识。
生活中,总是无意识的就用起了说教这个模式。
很多父母喜欢说教自己的孩子,孩子会选择忽略、不听或者选择回避。
如果他没有选择直接顶撞你,那是因为孩子善良或者因为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表达。
如果他顶撞你那也是应该的,因为没有人会喜欢不停的被唠叨,被说教。
我们中国很多的家长对孩子欠缺的不是爱,我们给到的爱很大,很多,但是欠缺的是尊重和理解。
电影《小欢喜》有这样一幕:英子站在桥栏上情绪崩溃想要跳河,对宋倩(英子的妈妈)说,她之所以想去南大就是想要逃离她的妈妈。

多么扎心的一句话,妈妈付出很多,孩子也承受了许多,爱最终变成了负担和枷锁。
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对孩子好,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如果孩子不能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就会非常的焦虑,还会把情绪发泄在他们身上,认为他们不好,不争气。
可曾想过,或许你也不是孩子想要的那种父母!
所以,多共情理解自己的孩子,收起家长的“架子”和权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时,我们要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猜你这么做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跟妈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会让孩子感到获得了尊重,更愿意打开话匣子,也更愿意完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用积极引导代替批评指责
圆圆今天又没有交作业。
“今天我又在家长群里被老师公开点名了,你也不用千方百计的找各种理由,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
不给孩子任何解释的机会,直接严厉批评,还表现出对孩子的失望,可能导致孩子不罐子破摔,或者内心委屈,也不敢说出来。
“今天为什么犯错呢?可以先跟妈妈说说原因吧!妈妈想听听你的解释。”
父母不急于批评、指责,给孩子表达、解释的机会,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也有利于真正去解决问题。
不是不让你批评孩子,是要先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批评时点到为止,不要一直没完没了。
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但又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把重心放在提出有效建议和积极引导上面,鼓励孩子去改正错误。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必修课程,好父母成就孩子一生。

很多父母把重点放在改变孩子上面,发现问题后,就想各种办法去改变孩子,搞得自己也身心俱疲,无比焦虑。
而真正问题的根源往往在家长身上。
不懂共情,不会倾听,不会沟通,导致孩子的情绪被压制,不会表达,得不到释放。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也出现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方面的疾病。
小的时候,孩子像被你牵着的玩偶,长大后,孩子又极其的叛逆,当你管不住、管不了的时候,又该如何呢?
也许很多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但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所以多给他们一些耐心和理解。
主动去学习,去改变自己,你会发现孩子自然就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