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面条》教学实录和评析
本课在轧面机使用教学上,于老师花了很多心思在细节教学的设计,总体归纳为:
1、每个环节中夹杂着先后逻辑思维。
2、物体描述运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
3、学生讲师与学生助教相互配合。
4、接纳学生练笔写作所选角度。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解读说明书——使用轧面机——交流学习感受几个部分,在每个部分中都能明显感知于老师的先后思维,比如:先解读说明书再总结操作方法;先练述轧面机的使用方法,再指导孙师傅操作使用;先互相交流学习感触,再酌情进行练笔。先后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特别之处,但于老师在本节课中多次使用,旨在传递一种间接指导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并在此过程中转换成自己的认知,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行为等。
在上节课《写推荐信,打长途电话》中,于老师就采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具体的描述物品的方式,今天在轧面机使用方法的论述上,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理念,这和上节课我所总结的于老师的哲学思维是相同的。由此我再次认识到,对物品描述的指导中,一定要有整体和部分的思维意识。
再说第三点,学生做讲师、助教,是我在这堂课学习到的比较有新意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我们常常会请学生当“小老师”,做课堂上的主人,但是其余学生怎么办,是继续当学生吗?在此,于老师给出了新的办法,让其余学生以“助教”身份出现,补充、完善、建议“小老师”的讲授。这样的方式看似平常、普通,实则增强了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时候助教们还会带来意外的惊喜。比如,当小讲师向孙师傅介绍轧面机的使用方法时,说了一句,“如果您有听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问”,这时有位助教举手建议这句话换种方式说会更好——“我哪里讲的不好,您可以随时问”。这句话一出,我立刻想到前几日读书分享会上,薛敏老师讲到的“非暴力沟通”,实则就是语言或说话的艺术,这种理念在这个孩子的表述中淋漓尽致的体现,从“你”到“我”的转变,不仅是说话技巧的问题,更是一种深层的个人修养,这样的“助教”就是惊喜。
本课的写作环节根据学生的感触起笔,但这里于老师摒弃了传统的命题方式,先在交流中打开学生的感悟思维,引导多角度发掘素材,然后以日记形式展开练笔,并进行评改。在这里我应该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写作,不能用同一个题目限制学生,尽量多角度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做到合乎学生心理的写作指导,还要接纳学生练笔时所选的角度,不要一味地以老师的感悟或思维去限制学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