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进士及第之作《邢赏忠厚之至论》,论述的是国家的刑罚和奖赏应该以忠厚为本。
假如给我们出上边的考试题目,我们应该怎么作这个文章呢?
恐怕我们都会感觉一头雾水,因为这个题目的枯燥和无聊,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是二十岁的苏东坡却在考场把这篇文章写的生机盎然,读来不觉得有什么死板。无怪连阅卷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对这篇文章赞赏有加,想把该文列为及第第一。
一篇几百字的小文章,苏东坡是如何把它写出活力的?下边简要作一分析。
文章首先援引和概述了古代几个圣王在刑赏方面的行事,借以表明圣王处理政事是以忠厚为标准。紧接着以对话的形式杜撰了尧和皋陶及其他大臣决断政事的小故事,显示了尧作为一代圣王的忠厚品质及其仁政原则。
这里开篇是先切入史事,以古代圣王的作为作引子。接下来就是讲历史段子,这是用举例子的方法来导出主题,同时也用以增加文章的趣味。而对于文章标题所涉及问题的议论和思辨,则放在后边再展开,如此就不容易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
接下来引用《尚书》的语句,予以论证。先从仁和义的角度,正反两面论述,然后重点雄辩地推论出这个结论:先王之所以用仁爱之心对待天下,是因为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人和事是爵禄和刑具所施加不到的。
文章最后引用《诗经》里的诗句来展示自己的情怀。大意是,帝王如果善于纳谏,就可以止乱,如果嫉恶如仇,也可以止乱。不管是善于纳谏,还是嫉恶如仇,都是出于一种忠厚仁慈的本心。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通篇读下来,文气充沛,流畅如行云流水,毫无拼凑之感。一篇考场即兴之作,能够写的如此自然已属不易,更为可贵的是,文章立意深刻,意蕴深厚。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来,苏东坡谙熟《尚书》、《诗经》等典籍,烂熟于胸,深刻理解,并且分门别类予以储存,随时取用。这篇文章就是取用了有关仁政和宽刑的史事和论述,并且用的贴切周到。
但是总的说来,此文虽然底蕴深厚,不同凡响,但还不是苏东坡最有名气的篇章,还不足以成为其传世名篇的担当。毕竟其在立意上终究是陈词滥调,没有超出传统儒家的基本立场,不具备真知灼见,而在文学艺术上也并没有高迈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