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既受传统的国学的熏陶又经过彼时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论及知识,百多年来依然是传奇般的存在。传说故事,诗歌文章时至今日依然灿烂辉煌。有血有肉,各有思想,随便一人现在看来还是了不起的存在。今天先来聊聊王国维。
王国维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人间词话》,在这部书里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论”,但是实际上王国维在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极其有建树和成就。而境界论最初起源在王国维写的《红楼梦评论》。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不朽之作,正是因为它在“境界”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红楼梦》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刻画,创造出了一种既真实又超越现实的意境。这种意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沉浸在小说所构建的精神世界中,从而感受到作品的深层魅力。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不仅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或人物的鲜明性格,而在于它能否创造出一种“境界”——一种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具体分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情感世界。他认为,贾宝玉的反叛精神和林黛玉的内心孤独,正是通过“境界”这一手法表现出来的。这些人物在现实中或许难以找到完全相同的原型,但在小说的“境界”中,他们却显得真实可信,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层共鸣。
而“境界说”的折现就是《人间词话》。王国维认为,人生和艺术都有“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了物质的精神状态,是生命中最为真实、最为纯粹的部分。他曾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物皆自得而我无感觉。”这段话不仅是他对艺术的理解,也是他对人生境界的体悟。将这种观点转到诗词上就是: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在后人对王国维的诸多探讨中,有两个话题始终占据着显著位置:其一,自然是他那部在文学批评领域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人间词话》,其以 “境界说” 为核心,重塑了人们对诗词乃至文学创作的理解,多年来一直是学界与文学爱好者热议的焦点;其二,近些年来,每当提及王国维,人们的目光便不可避免地聚焦于他那充满争议且令人扼腕叹息的死亡事件,围绕其死因,众说纷纭,各种猜测与解读不绝于耳。
1927 年 6 月 2 日,王国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投湖自尽。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名人投湖自尽的有两人王国维是其中的一个。王国维的死亡充满悬念,众说纷纭,归纳来看大致为:
以死殉国:王国维是清朝遗老,忠君爱国,以布衣身份充任溥仪的老师,溥仪对他有知遇之恩。他骨子里守旧,有忠君思想。面对北伐军的推进,他害怕被北伐军侮辱,又担忧溥仪的安危,自觉上不能报君恩,下不能保自我,于是效法屈原殉国尽忠,投湖而死。
以死殉道:王国维的好友及同事陈寅恪、吴宓等人认为,王国维是为日渐衰微的中华文化殉道。在陈寅恪眼里,王国维是亦师亦友的人物,国学大儒。陈寅恪在挽词中写:“凡一种文化,值此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经济和家庭等因素: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王国维早年受罗振玉资助,后来两人不和,罗振玉追讨旧债,王国维还不上钱,悲愤交加,被逼投湖而死。但也有观点认为,此说法是溥仪为了逃避责任的胡编,因为王国维的葬礼是罗振玉主持的,如果罗振玉逼债导致王国维自杀,他不太可能有此举动。此外,还有妻妾出轨等说法,但被认为是无稽之谈。
王国维的死很难去有个定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殉清”说开始逐渐成为一种声音。事实上这事除非死者开口,否则很难说究竟谁就是真相。但有一点,作为文人特别是儒家文人,文人风骨王国维总是有两根的,文人风骨是中国人特有的。资中筠在其著作《士人风骨》中认为,晚清的社会动荡和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确实对传统士人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追求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那部分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士人风骨,然而,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国内农民起义频发、清朝统治的逐渐衰落,这些士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士人在面对这样的压力时,可能会选择妥协或适应新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去看王国维的投湖,无疑是悲壮的,是一种自我的坚持,而坚持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不是说他选择死亡是对的,而是说王国维有种象征意义,当然这意义代表的不是满清。
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国运飘摇的年代,有这样一位学者,他常常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手中紧握着毛笔,眼神中透着对知识无尽的渴望。这位学者便是王国维,一个在动荡岁月中坚守学术追求的灵魂。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王乃誉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家中藏书甚多。这种文化氛围对王国维的早期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898年,王国维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学,主修英文和数理化。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更多的西方思想,特别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和尼采的超人哲学。在叔本华的思想中,他找到了对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而尼采的超人哲学则让他看到了个人意志的力量。这些思想激发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层思考,也促使他在文学理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境界说”。
无论怎么看王国维都是很牛的一个人,是真正的学术大咖,只可惜目前网上所有和王国维有关的资料不是讲他的“殉清”就是讲他的《人间词话》,但王国维的重要性却不止于“境界说”。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被誉为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正是王国维对于殷周的研究这主要是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把中国历史往前推了1000多年,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商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确立了商王朝的世系,极大促进了古史研究的进步。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是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通过对殷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研究,揭示了殷周制度的变革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其中《古史新证》中,王国维提出 “二重证据法”,主张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结合,这在当时为古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当然这是在讲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作为大咖抛开所有加在他身上的名号,其基本一点是一个人,人,是我们所有人的一个基本点。王国维是一个温和而包容的人,无论是指导学生还是与朋友交流,他总是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且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即便是在国家动荡不安之时,他也始终坚守内心的信念,不随波逐流,这份定力让他成为了学术界的楷模。他的坚持和稳重,不仅为他赢得了同行的认可,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精神丰碑。
开放、创新和实用主义等方面正好切合了胡适在其著作《中国人的人格》中的几个观点,胡适的这本书是什么是中国人的士人风骨的一种阐述。而王国维自己的《人家词话》则从另一个角度去阐述了什么是士人风骨,这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我始终是我。通过电视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辜鸿铭有《中国人的精神》一文,文中所倡导的理念你都可以在王国维身上得到印证,这也是士人风骨。
当然,你可以说王国维是满清的遗老遗少,你可以说他“殉清”而死,但需要承认的王国维身上的这种士人风骨无疑是重要的。而放眼晚清以来的中国文人,具备这种特质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所以在资中筠借着《士人风骨》中呼吁“回归常识”,“重建民族精神家园”,“发扬“士”的传统美德”。
如何理解“士”,可能就是从更积极的一面去理解王国维的死,去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当然我不是叫人去死,我也不是在宣扬满清,又或者所谓的王国维的“殉清”,而是在说,做人有做人的坚持和底线,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依然还不能理解那么,至少你听过“崖山以后“吧。人,总是要坚持点什么。坚持点什么也是中国人的一点浪漫,关于浪漫,民国文人也有各种诠释。
回归到王国维,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的厉害,对于王国维,鲁迅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精髓,认为这种理论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鲁迅还曾说过:“国维先生之学问,为近世少见,殁而后声益显。”这是对王国维学术贡献的一种认可。而同为彼时清华国学四大导师的梁启超则曾称其为“治学必求真,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对王国维在学术上的原创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梁启超认为,王国维不仅在文学理论上有独到见解,在历史和考古学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还指出,王国维在治学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不懈追求,值得后人学习。
即便对新文化运动时知之甚少,但通过电视剧你或多或少也可以知道胡适这新文化代表之一是如何痛批“满清遗老遗少”,对于王国维,胡适认为,王国维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胡适还特别提到,王国维的学术态度和治学精神是当时学术界的一面镜子,他称王国维为“学术界的一代宗师”。
当然,作为与王国维关系最为密切的陈寅恪则是有更高的评价,陈寅恪在评价王国维时,称其为“吾国近世最有深思之人”。他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学术思想的独到见解上。陈寅恪还在《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文》中表达了对王国维的敬仰之情,称赞王国维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所以综上所述,王国维的一生及其学术贡献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那超越时代的“境界说”,以及在文学、美学、史学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想财富。而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份坚守自我的精神——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士人风骨”的真实写照。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面对各种挑战与诱惑,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显得尤为重要。王国维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学者,何为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内心的定力和道德底线永远不应被抛弃。正如资中筠在《士人风骨》中所言,“回归常识”、“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
因此,当我们回望王国维时,不仅仅是在缅怀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在寻找一种能够指引我们前行的力量。愿每个人都能从王国维的故事中汲取灵感,在各自的领域里坚守理想,不断探索,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展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因为最终,真正不朽的不是任何具体的成就,而是那些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