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母鸡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以前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但是,现在却真的有很多父母其实他们不是真会爱自己的孩子。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被家长养着养着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认为每个孩子在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他们犹如一张张干净的白纸,那么的无暇!那么具有可塑性!但是,为什么后天的养育却导致孩子们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呢?读过韦志中老师的《心理营养,养育心灵富足的孩子》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其根本原因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
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在倾尽自己所有的努力为孩子创造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不断实现孩子对物质要求的满足。甚至有的家庭本来很拮据,却把自己的孩子向着富二代的标准去满足孩子无理的要求。物质享受得到极大满足的孩子却因为心理营养的缺失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孩子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年龄却陷入对手机的迷恋中,甚至有的孩子辍学等等。那么如何培养心灵富足的孩子呢?通过读韦志中老师的《心理营养,养育心灵富足的孩子》这本书我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父母要学会正确爱孩子。只有父母恰当的爱,才能使孩子健康的成长。爱孩子并不是仅仅给孩子足够的吃饭穿衣,也不是替代包办一切,而是用智慧引领孩子的成长。替代包办一切,恰恰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只有在参与做事情的过程中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也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如何尊重别人以及如何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的劳动。爱孩子也不是一味的给与。而是让孩子在享受被爱的同时也学会爱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才能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而不是一个只享受被爱不懂带别人的自私自利的人。
其次,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的犯错。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极大的误区,他们总以为不犯错误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孩子。因此,对于犯错的孩子父母总会一味地指责。因为自己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看待孩子犯错这个问题,以及对于孩子犯错的处理不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只有当孩子经历过了,他们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例如,如果父母担心孩子洗碗的时候会打碎碗而拒绝让他洗碗。那么,他们永远不知道该如何洗碗。但他真的打碎了一个碗,那么下次再洗的时候他就一定会知道该如何避免打碎碗。这就是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的尝试,勇敢接受新事物,努力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孩子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能实现不断创新和成长。
再次,父母怎么听,孩子才愿意说?现在随着社会的节奏加快,加上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出现,人们交流的机会少了很多。尤其是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交流更是如此。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及班主任,我也经常会听到有的父母抱怨自己对孩子付出很多。但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并且有时候说不上几句话就有些不耐烦了,导致亲子关系紧张。那么,到底父母怎么听孩子才愿意说呢?在《心理营养,养育心灵富足的孩子》一书中,韦老师提到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 父母应该听孩子的欲望和需求,听孩子的情感,听孩子的思想,听孩子是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二 倾听后的回应应该做到:首先是回应情感态度,其次是回应认知观念,最后回应事情本身。只有当父母耐心把孩子的表达听完,父母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与孩子产生共情。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还没有将事情说完,父母就气不打一处来,开始责备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愿意向父母打开心扉。还有,回应也是有技巧的。父母可以用重复法,即重复孩子的表达并确认他的感受。也可以用积极的肢体语言。例如,当孩子向父母倾诉时,父母可以给他自然的微笑,点头等等。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支持和理解。
总之,随着现在孩子接受新事物的外界渠道增多,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很多。外界事物对孩子的诱惑同样也增加了很多。这也对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育出一个优秀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除了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外,父母的学习力也同样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只有父母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孩子不断成长的步伐!愿所有的父母用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