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叫穷的日常”
最近受疫情的影响,我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在叫穷,(包括我)于是我觉得我很有必要说说“穷”这个话题。
首先,咱们来谈谈关于穷这个字,广大网友们是怎么延展的?
1.“穷”字贯穿一生
2.“贫穷”使我面目全非
3. 凡事能用钱解决的事情,我都解决不了
我想说说我的朋友们,怎么叫穷的。
朋友A:昨天某某明星代言的化妆品出来了诶,特别好用!算了吧,想想花呗还没还,将就着上次买的用吧。
朋友B:邀约几个朋友喝奶茶,她拒绝了,手机膜还没换,奶茶钱够买一张手机膜了。
朋友C:我周末睡到中午是为了节约昂贵的早饭钱。
朋友D:日常感叹,社会贫富差距好大,我是底层劳苦大众,我一年挣的钱,不如别人一个月。
以上,可能也是很多人的一点点的缩影,为什么我们一直叫穷呢?
当然这个穷,我觉得是指:除了生活开支以外的精神贫穷。
我的一个表姐她是一名刚毕业一年的95后,在上海工作,她给我说:”租房就是每个月最大的硬性开支,无法避免。其次是生活成本,外卖加交通,心又凉了一大截”。表姐说很感谢魔都让我重新意识到降低恩格尔系数的重要性。
这两大笔开支占据了她工资的五分之三,剩下的五分之二呢?也就是拿来做精神消费的开支,比如,想看的电影,想吃的美食,想买的衣服,想看的展览,好了,没了。饿倒是饿不死,但就是没有钱去满足别的精神享受,所以一直叫穷,它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说买就买,说走就走,且手不抖”。
我觉得在这种条件下,其实想要存钱,希望是很渺茫的,为什么?因为你每天上班下班,很累了,在夜深人静或是百无聊赖的周末,总觉得奖励一下辛苦的自己呀,美食能治愈,包包口红美丽的衣服也能治愈。于是,支付宝、微信这种数字货币用起来又没感觉,嗖的一下,余额趋近于零……
支撑大家顽强度过余下的每一天的信念是
我在想要是我把手机里的数字货币全部换成现金,花钱岂不是就不会那么痛快了,不就能省下一大笔了呢?尝试了一周。嗯,因为太不方便而放弃,外卖、公交、连去菜市场买菜商家都因嫌懒得找零。就像这个社会离开手机活不下去一样,真是科技进步阻止大家存钱。开源不行,节流也不行,真是个很cài的孩子呢。
不知大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钱的重要性了,或许是看着朋友圈每个人呈现的不同生活状态,而自己没有达到想要的状态,而开始慢慢对未来开始恐慌;或是父母电话中,打趣到能否给到一点甜头我却不行,又或是自己发现连奶茶自由都不能实现,更别说什么车厘子自由了。其实,这不是什么贩卖焦虑,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成熟。很多人想问:”为什么我们明明已经那么努力学习,参加各种考试,到头来发现,自己不过也只是活成了普通人的样子”???
我想还是做一个积极又向上的95后吧,虽然偶尔丧偶尔浪,但不能一直丧啊,就像十元在《非自然死亡》中说的那样。
加油吧!那个孤独而又贫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