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前往郑州市郑东新区实验幼儿园(天瑞街园区)参加“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马灵君名园长工作室”学术研讨活动。
下午是座谈研讨会,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院长)王萍教授主持。首先王教授让在座的老师几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哪些?然后逐组分享问题,同时助理汇总这些问题在屏幕上呈现出来,以便大家共同思考。
面对大家反馈的8个问题,王萍教授自己并不急着进行解答,而是让“马灵君名园长工作室”的成员(园长)逐一说说自己的思考,随后又让在座的老师选择某个问题自由发言。
我选择了“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怎么办?”这个问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首先,作为教师不能轻易给孩子贴“标签”,我们常说的“攻击性”行为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的,对于幼儿本身是一种自我防御,或者是自我保护的模式。往往孩子表现出外在的“攻击”行为,在他内心里一定认为遇到了让他感到不安全的因素,因此他就马上启动了保护措施,这时他是一个弱者的身份,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接纳幼儿外在的“攻击性”行为。不然,老师面对这样的幼儿可能会很生气,感觉这个孩子很调皮,爱动手等等,恰恰这个时候幼儿才是正需要被保护的时刻。
其次,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这个孩子,在什么时候容易引发“攻击”行为,他不是时时刻刻都表现“攻击”状态,而是遇到“危险”时才打开这个开关。可以想象在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处角落是非常非常黑暗的,孩子走进了这个角落蜷缩在那里,多么希望有一束光能照亮他,温暖他,而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这个黑暗的角落在什么地方,我们才能把光照射过来。
第三,我们要及时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是不是有可能家里添了二宝?还处在幼儿时期的他们不会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潜意识里担心爸爸妈妈把自己的爱给了弟弟或者妹妹,而疏忽对自己的关爱就采用某种方式吸引父母的关注;或者是曾受到语言攻击导致内心受到了伤害,唯恐再次触碰,遇到类似的情况马上启动自我防御。作为教师只有及时了解孩子的生长环境,做好和家长的沟通,携手共同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四,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可以拉着孩子在幼儿园转一转,寻找到一件他非常喜欢的小物件,可以是一块小石头,也可以是一片树叶,放在他的书包柜子里面,或者放在枕头的下面,老师可以教他在午休的时候,闭上眼睛和小石头说说悄悄话。或者让他养两只小乌龟,小兔子,也可以是植物,充分体验用心去爱护动植物的过程,感知父母并不会因为家里有了二宝就不爱自己了。
在研讨的最后环节,王萍教授做了将近两个小时的反馈,其中她又提到了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这个问题。王教授说:对于幼儿园的特殊孩子,要有专业性的定论,教师不能轻易给贴上“攻击性”标签,要看到背后的原因,不要看孩子外在的表象就“下药”,只有对症,教育的措施才会有用。非常认同王萍教授的观点,因此在本文题目中我着重将“攻击性”三个字加了引号,教师有时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总而言之,教师要有一双专业的眼睛,读懂儿童的一百种语言需要我们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