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雨
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已步入“寒冬”。财政部门罕见呼吁过紧日子,明年的财政预算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运转,可见财政也非常困难。据报道,全国有几百万个体户注销,几十万家餐饮店关门,城镇青年失业人口超两千多万,好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达 一千多万,而普本院校硕士和博士就业率不到一半,学历贬值显著。因此今年的考研人数直接下降五十多万。
企业裁员降薪成常态,连教师、医生岗位稳定性亦受冲击。外卖、网约车等行业趋近饱和,高材生涌入,收入减少。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剧,养老金缺口扩大。这引发消费降级,大家都不敢消费,内需不足产能就过剩,消费能力不足、投资乏力、人民币贬值与失业率上升形成恶性循环,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经济萧条是内外部多重压力所致。外部方面,全球供应链中断重构,疫情后出口优势渐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挑战。内部而言,房地产、实体企业、股市、金融业等行业一蹶不振,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尚未发力,收入增长放缓,就业形势严峻。
这个寒冬让医疗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医护群体,一向被视为"铁饭碗"的职业竟也显露出了不安的迹象。私立医院的困境尤为明显,有的私立医院已经破产。而公立医院的日子也不好过,大多在降薪裁员。
一些乡镇卫生院连五险一金都无法及时缴纳。大型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却门可罗雀。患者来做个检查,发现问题就直奔大医院,武汉同济、协和天天人满为患。基层医院收入骤减的背后,是产科、儿科等科室的病人数量大幅下滑。在这个提倡三胎的年代,连二胎家庭都成了稀有物种。
很多基层医院的产科分娩人数断崖式下降,科室运营成本都快无法维持,于是产科被妇科合并,或者干脆关停产科,人员进行分流。有些医院为了创三甲拼命扩建,债务缠身,最后还得牺牲医护的福利还债。医保改革后,医院垫付压力巨大,药品零差价、药品及耗材集采更是让收入雪上加霜。
医院的的收入在减少,各项支出并未减少,反而因为新设备采购和维护费用在上涨。同时招聘人员和劳务派遣工的工资社保压力,也让医院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很多科室被迫压缩运营成本,连最基本的医疗耗材都要精打细算。有些医院连绩效工资都已经发不出了,医护们担心年终奖无望。
私立医院的倒闭潮还在持续,不少医护人员面临失业风险。基层公立医院虽然还不至于倒闭,但也举步维艰,陷入生计困难的境地。基层医疗机构的困境,折射出整个医疗体系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医保报销政策的调整,让医院和患者都在适应新的规则。这场寒冬不仅考验着医护人员的耐心,也在重塑整个行业的格局。
医护人员期待春天的到来,但这个冬天,似乎还要更冷、更漫长一些。望着医院里熟悉的白大褂,希望大家同舟共济坚持到春暖花开。每每看到医护们疲惫的身影,都让人心生敬意。我们相信只要医者仁心的初心不变,挺过这个寒冬后,医疗行业一定会迎来春天的。
其实在整个经济下行的寒冬里,无论是医疗行业还是其他企事业单位,无论是打工人还是创业者、管理者,都应冷静应对,缩减开支,谨慎投资,千万不要轻易辞职,待寒冬过后迎来春天。要洞悉经济趋势,顺应时代,不要盲目投资,要把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要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方能挺过寒冬,见到春天,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保持信心和定力,这比黄金还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