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神奇的比较。”

就我不上班其实有些年头了。很多人很羡慕我,以至于我都不好意思说“不上班其实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因为我不上班,而他们在上班,所以上班的人如何理解这种不上班的“不好”呢?大抵看到的也不过是,可能会觉得“孤单寂寞冷”,然后就是没有安全感,没有稳定收入,又或者与社会脱节之类的,很表面,很空泛,以至于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甚至不像在说“不好”,更像是在说“没修养”。

就真的,“孤单寂寞冷”对应的可不就是“没啥独立思想,没啥幽默感,没啥趣味,以及不懂生活呗”;“没安全感”则更多的在说“既给不了自己安全感,当然也给不了别人安全感”;“没有稳定收入”这个涉及金钱的,就很难讲,就像人人都得吃饭喝水包括住房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哪的区别是吃得好、喝得好、住得舒服,以此为追求,没有稳定收入对应的当然就是稳定的收入与可持续的收入,然而,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就多少人终其一生赚的钱和花的钱都不少,至于留下的钱和真正起到大作用的呢?比如能够钱生钱?又比如能够借助钱来提升自己继而使自己能够更有钱?还比如赚了钱之后真的就保障了自己的生活,甚至还能照顾家人等等?就还是得往前再想一步,有了稳定的收入如何去使用它,有多少可想且敢想的呢?就很难讲的;至于和社会脱节,其实除了小圈子或者圈子边界的关系,真正讲和社会接轨或脱节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是说,真正的主流人群,包括这个人群的圈子,也就是创造话题、制造话题、引领话题、操纵话题,也就是说有话语权的,本就没多少人……

当然,这只是说这些比较远了。“道不远人”。就也理解,因为这种生活方式真的代价挺高的,且一般人连想都不敢想。就说很多人有了钱之后想的也只是有更多的想,有了工作之后想的是如何更上一层楼继而更轻松的工作,甚至完全不敢想象如果不工作咋活呢?

同样的,就像前几天和朋友聊到的。朋友和我说去他那上班,然后分析了一下形势,比如工作不累,工资一般,最起码吃喝住是能满足的,还有点“余粮”可补充股市……紧接着一句话挺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工作难道就不要衣食住行吗?”——回想一下,大概我是说了下自己的现状的困扰,就衣服好几年没买过、吃的一天一两顿、喝的也就咖啡喝茶、房租加水电确实不便宜,就一个月下来可能至少都得花掉一两千,可能我说的就是剩不下多少钱吧?——当时,我一听这话觉得没毛病啊,甚至觉得太有道理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劲啊,明明是在说工作,那当然是工作和工作的比呗。也就是“包吃住”和“不包吃住”的区别,这个才是关键吧?

当然,以我的想法肯定只会想的更多:就一旦上班之后,对我来说绝对不是啥好事儿。我很容易去想“如何把事做对做好”,然后强迫症、精神洁癖,包括服从性,加上我的深度敏感,就很容易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而一旦心态和情绪上出了问题,再看到那点钱,再来个“报复性消费”来平衡心理,又或干脆就贪婪地进入股市(“股市挥金如土,生活缝缝补补”),再就是要是股市亏了,一想到一天或半个月或一个月白干,就真的会觉得“白活了”。就但凡功利的总归是很容易牵扯到得失心的。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我在有所起色的时候我都会选择冷却一下,冷静一下。包括写了篇“小爆文”(也没多少,就大概一两万阅读量,或加了十几个粉丝这种),我都要隔个好几天才再继续写。我是真怕自己“飘”。我是说,我不懂得“趁热打铁”的“好事”,我只记得“好运不会一直眷顾于我”,以及“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我自己而言,从小到大的“配得感”其实很低的。我甚至看到美女的第一念头都是“赶紧跑!”——不是因为不喜欢美女,而是不想因为美女而影响自己——包括说什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自己也“臭美”的,有点“自恋”,但这些也只不过是自己说自己就行,要真是哪个说我“帅”?我可能第一时间感受到的压根不是喜悦,而是对方不会是眼神不好吧?因为在我眼中帅的人那么多那么多,而我觉得帅的肯定会比我帅,如此……就很多方面吧,我都会自己先解构掉,也就是把它倒推到起点。

比如同样说的是工作,我想的是大概是你经验更丰富,所以你只看到了工作的不好的一面,而自动忽略了它对你而言至关重要的方面,这就是工作对你而言不再有热情和激情的原因;

又比如学习,很多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其真实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太过于习惯于从一些比较中才能获得感觉,偏偏这种比较又比较让其受挫,自然就很难有所感觉了。还有些则完全是怄气来着,不是和自己怄气就是和别人怄气。然后就是一些确实发生的事儿,不好的事儿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也确定很难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是说已经发生,已经过去,并且已成事实,偏偏接受不了,就老想着“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站起来”,讲真的,大可不必。如此“执迷不悟”很容易走进极端的,甚至会影响大脑发育和健全);

再有就是太“学生气”了,老想着去理解和解释“为什么”,关键吧,解释完就能接受了吗?理解了就释怀了?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去想“如何做对的事儿,去想如何把对的事儿做好”,而不是总想着“如何做好对的事儿”,这里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无迹可寻,都得自己去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而后者好像可以找到答案,但是呢,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就极其容易迷路。比如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批评,又或同学间说了点闲话,还可能是因为羡慕嫉妒包括羞耻感、自卑感,继而让自己始终没有勇气去“坚持”自己,去找到答案,于是搁置了学习的同时,还让其它的学习也都停了下来,故而兴致泛泛或索然无味起来,毕竟没有完成完整的进程嘛,就太按部就班了,自然也谈不上学习了,至多只能称之为“练习”,也就是一直重复,一直反绉自己,一直患得患失。如此,学习不好,与其说是学习方式方法不对,倒不如说思维从一开始就没有在自己的头脑。满脑子都是现有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然后可以用什么公式去解……唯独不能跳出来去想,已经考察了什么内容,是哪个主题分类,目前的所学有哪些,然后一一对应,一下子把脉把准,知道了是考察啥,然后再去想这里头都有啥。就纯粹“瞎猫碰死耗子”类的学习,就像靠灵感写作的写手,真的就一言难尽。

话说回来,为何我老执着于不上班,且真的不上班,既不是因为我有底气,更不是因为我的条件允许,甚至恰恰是因为没有这些,且我知道工作带给不了我这些,而我最终追寻的又是这些,如此去倒推出来“我要如何去生活”,我才如此啊!

因为知道自己找的东西里头没有,我已经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在里头找过了,这还不是从来没上过班,我又岂会不知道我是如何?也就是说,一旦我沾染了这种种,我很可能就出不来了。

就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还有多少人有自己的想法的呢?主要指能够进行系统分类,并且能够根据这个系统去系统性地处理问题和寻找对的事儿,而不依赖于他人的反馈,或单方面的反馈呢?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同样是销售,其实文案也是销售,产品经理也是销售,包括销售员本身就不用说了,可能上面的人从一开始就有系统性问题的解决思路,继而有了这个产品;而越到下面,就越容易抓住细节去针对性营销,甚至到了最后都无关产品本身了,直接变成了“销售自己”。于是,有了销冠,然后有了升职加薪,唯独很少说我出来单干,我自己去针对用户痛点去创造点啥……这玩意儿压根不是什么“格局”之类的又或“认知”啥的,说这些个玩意儿的纯粹就是唬人用的,主打的一个“利用愚昧、愚蠢”。说难听点就是“没良心之后赚得更多了”。

归根结底,人家那是综合性的,是整体的,是完整的,是高屋建瓴地洞察,怎么可能是单方面能够作为标准或依据的呢?人家是这也不如你,那也不如你,最终就只有他无可替代,你说气不气人呢?因为人家从一开始就是做对的选择,而不是选择对的。

你就想啊,做对的选择那是一开始就有漏洞有空缺的,只需要补上就是你的了,这就像“捡漏”一样,主打一个“有眼光”;而选择对的呢?人家已经是对的了,你发现人家错了你干不下去,而如果人家就是对的呢?你想好上加好,也不过是“锦上添花”,又不是人人都艺术家,多少消费者本身也是奔着“锦”去的,要溢价?指不定人家还嫌埋汰呢!这能一样吗?

我的选择就是这样啊。过去我拿钱换时间,后来就不换了,不仅是因为没钱,更是不想用时间换钱了。我就知道,钱得省着点花,时间得花的有意义(之前说过,所谓“有意义”是指:能让你的自身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或让你清楚意识到自己可承担的损失)。说白了是,我不想剥夺自己的思想和头脑,以至于让自己连基本的判断能力都没有。

就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股市,如果我看到一只个股散户太多,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就是:他们肯定深套了,我蹲在后面肯定能跑赢他们(成本更低)。而我的想法是,散户这么多,主力肯定不会“吃力不讨好”地去“抬轿子”,故而它肯定涨得慢。如此,时间和资金利用率形成一致性。所以,大概我是不予考虑的。其一,吃肉的时候我不见得能等到;其二,站岗的事儿谁也不愿意经历却也难免。先把这两个“事实”接受了、承担下来,那就“追涨杀跌”不在我的体系中了。如此,这边吃一点,那边丢一点,越来越熟悉后,知道这边可以多吃两口,那边可以少碰……以此,就像朋友说的“我稳得一批”。

就表面看,很多东西都是比较出来的差距,但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本身没有差距,那么“比较”还存在吗?如果不存在,还要去比较,最终只能去有差距的里头去比较,如此比较,又增加了什么还是说失去了什么?还是有助于自己改善什么吗?就我所知道的,本就不是一类思维,不是一个体系,更不是同一种生活方式,各有所得是事实,各有所失自然也是因为“有所得”的代价,哪里来的完美人生,又哪里有什么多好的选择?只不过是有人在冰上面走,有人在岸上喊,还有人看着这一幕,走的人埋头听不清,喊的人听见了回音并从回音声中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独,而看着这一幕的人作何感想?走自己的路吧,没什么好看的,甚至看得多了,也就听不见有人喊,也不觉得人家在冰上行走多惊险,毕竟,路在脚下,下一步怎么迈,迈出去如何,都是有所准备的(有其底气和自信)。如果胡乱地走?多半是看不见的。只不过是有的人先走了,有的人跟着走了,还有的人在犹豫走不走。就像人终会死去,可能这是控制不了的,但如何活,以什么方式活,里头大概都是各有其能耐才最终能活得久,且活得更为自在些,且不为人知是再正常不过了。毕竟每个人所拥有的本就不一样,接轨上自己脚下的路,踩在时间的车轮,差别只会越来越大,或者说看起来相似而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