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平淡无奇,是回首、记录与仪式感,给了它精彩的痕迹。
幸福和快乐的秘诀是什么?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不止一次思考和探索过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是幸福的?”
看过一个TED演讲,一个教授专门对一群人(不同背景的人),跟踪数十年,了解其不同人生的幸福要素,最后归结下来,幸福与金钱、权力、名望,并没有那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幸福,只和一个因素有关——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书籍《人类简史》里也有类似的观点:“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之后,幸福感的效果就不会明显了。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得更重要。那些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明显比较快乐。”
我认可这样的观点,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但显然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定义是多样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哲学家苦苦探寻这个问题了。
我想到幸福和快乐的要素是“富余”——比预期的多一点点,或者预期的比实际的少一点点(降低期望)。于是写下这个了2024年小结的主题:少即是多,富余便是快乐。
少即是多,并不意味着容易满足,而是一种在欲望减少之下内心的一种富足。
对欲望保持克制,我觉得可能是幸福的秘诀之一。
年初看了一本书《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其中有一个观点仍然记忆深刻:“如今工业化时代,我们进入了消费者主义社会。在消费主义社会,以物质消费的水平来衡量人的好与差,每个人被卷入其中,每个人的消费欲望不断被放大,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满足这些消费的欲望,导致这部分人群被边缘化,成为‘新穷人’。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有缺陷的消费者。”
在消费主义的比较中,我们可能会被短暂的虚荣所满足,但是如果无法量入为出,必然会受其所累。
随着年纪越大,越觉得纯粹的快乐越少了。小时候会为一款电子游戏卡期待不已,现在满手机电子游戏APP和链接,却再也很难超过3分钟热度。太多的选择,让人无法静下心来,想清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今年4月,和小组长一起出差,一次晚班高铁下车后,她给我送了一盒雪花膏,说:“火车上买的,送给你”。
我很诧异,为什么要在火车上买这个东西呢?一般火车上都是推销,给乘务人员增加业绩。
她说:“我看到那个乘务员宣传得很卖力,周围没有什么乘客买,又赶上晚班的列车,问了下一盒价格也不贵,就买了一盒。”
习惯了出差在不同城市穿梭的我,那一刻心头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戳中。我习惯了工作,习惯了按部就班做好日常的事情,对于小领导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又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责任,把它理解成是一份爱心,还是一次怜悯,亦或是一种善良,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对我们社会,对普罗大众的一种人文关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是如果多一人这样想,多一个人这样做,就会少一丝冷漠,多一份温暖。
提到人文关怀,又想到社会责任感。当自己的基本生存条件满足之后,总会有一批人站出来,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更多的问题。
2024年,北大的林小英教授的调查研究让我印象深刻。了解到她是因为看到一篇微信推文,这篇文章提到县中(县城中学)的孩子心理状态、学习情况和这些孩子的个人困境,进而看了她基于田野调查而梳理成的书籍《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我开始关注这些在普通学校毕业的普通孩子,他们就是曾经的自己。他们大多来自乡镇或农村,没有什么先天条件,可能最好的升学结果就是上了一所普通的本科,还有很多只能念职业技术学校,甚至有一些在中学阶段早早辍学,他们的人生命运会怎么样?社会是否关注这批群体?
林小英开始关注了,并以贴近实际的笔调做了记录,尽管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好的措施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但是首先是有人去关注,这个事情才会被重视起来。
再后来,便是她参与了《十三邀》的节目录制。
节目里,她说:“可以说我情商不高,可我情商为什么要高,为什么一定要表现得很活跃,其实好多时候我就喜欢一个人呆着,那我也配在这个实际上活着, 这个世界上也应该有我的一个位置嘛。”这是她的教育理念,是她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成长关注和对不同人生应平等获得尊重的理念倡导。
2024年,要致敬京东原副总裁蔡磊对攻克渐冻症事业的付出和行动。如果今年有哪本书让我看到一个人的坦诚和对命运的不屈,便是蔡磊的《相信》,我能感受到他在书中提到自己患病后的心路历程和突破渐冻症医学难题的决心。
他在书里说:“曾经一个连电梯都不愿意等的人,现在只能等死。”如此落差,让人心酸。但是他又不愿意屈服于命运的捉弄,运用自己的所有的精力和影响力,只为与时间赛跑,即使最终自己无法找到治愈的方案,也要让这项研究往前推进一步,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他已不计个人得失,争分夺秒,以“渐冻”之躯,开启暖阳事业。
事亲以欢心为本,不要争对错
有了小孩后,妈妈过来帮忙带宝宝,这是一件非常幸运和幸福的事。不过由于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在日常的生活中难免有摩擦。和母亲经历了几次分歧后,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和最亲的人相处,有时候是不能讲道理的,需要的,是理解。曾国藩说:“事亲以欢心为本”,和亲人相处,以讨欢心为主要目的,不要去争对错、讲道理。
真正去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对方对不对,自己是不是更有道理,但是却常常忘了,对方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今年,终于把爷爷奶奶接到杭州来玩了两天。我爷爷70多岁,一辈子没出过省,经常和别人说要到要去他孙子那了,他要看去看下西湖、雷峰塔和灵隐寺。我怕他吹出去的牛实现不了,抓着机会要让他们来一躺,哪怕路途奔波。
然而现在回想起来,爷爷奶奶来玩的那两天,还是感招待不周,没有带他们吃点更好的,玩得更开心一些,因为这样的机会,非常非常少了。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对待父母亲人的时候,物质上的支持,要比他们的预期多一点。
我爷爷似乎看上去没什么烦恼,虽然年纪大了,收入也不多,但是他还能干,山上下地,给村里的公共事务打点零工,并沉浸在自己创造价值的快乐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每年赚的钱,自己已经花不完,每年还放了一些钱存银行吃利息。因为他只需要吃饱喝足,就对生活满意。在他眼里,有富余,便是快乐。
回顾与展望
今年年初时,我在结尾写下今年的两个期望:一个是深入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二是让自己在业务上更加精进,在工作领域变得更加专业。
如今看来,第一点几乎毫无进展,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叫李一舟的自媒体博主讲人工智能课,被网友吐槽是割韭菜。aigc的具体应用,除了日常搜一下内容提纲和润色文案,还不太清楚更好的应用场景。
第二点,现在看也有点问题, 即没有具体的标准,什么是更加专业?要做到什么程度?没有具体的标准,期望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新的一年,仅有的一个期望是:无论设置定什么目标,都要思考下,它是否能落地,落地的步骤是什么,检验结果的标准是什么。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感谢今年一起走过的朋友,每次相遇让我们的情谊不被时光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