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思考跨文化交际问题,便要开始审视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现象之后的深层缘由。逐渐了解文化本质,便渐渐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所持有的价值观。价值观不是实际的行为,是关于行为的准则,是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从而判断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它也不是个人的喜好或倾向,而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
针对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有三种价值取向理论,分别是价值取向理论,文化尺度理论,和高低语境文化理论。
价值取向理论中,探讨人性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的取向,行动的去向,人际关系。关于时间的取向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强调过去时间取向的人,他们注重历史传统,喜欢从历史事件中总结规律和寻求经验,并且有紧密的家庭连结纽带。这点在中国是格外明显的,我们所持有的观点是历史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深究根源,应是人性使然。经济和科技再大发展,社会文化逐渐开化,但是人性是不变的,因此官场,商场,人情之间的你来我往,虽然变化发展,但一经抽丝剥茧看人的立场和利益所图,便能对事情知晓大概,这便是抓住人性的高级思维。而为什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觉得一方面我们重视经验的思维习惯,很喜欢“求经验”,套模板之类,而且我们是集权式的国家,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理念已深入我们的心髓;另一点是我们的实力使然,有能力推动社会接受且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运转,具体在于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人口和经济的总量非常大,随着越来越在国际社会中有更大话语权,中国人的处事之道也就更能影响世界秩序的运行,我们便会愈发笃信历史经验;拉丁美洲和墨西哥人是现在时间取向,过去发生什么并不重要,未来又是模糊且充满不确定性,只有现在是真实的,因此要活在当下;未来时间取向的人,始终面向未来,他们认为未来是美好的,美国便是突出的例子,他们更注重创新和变化,有开创者精神,这一点也应是他们是由航海家发现,开始在美洲大陆建立所属殖民地的缘由,具有挑战和冒险精神。
对于时间的取向,一部分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重视行动的人,以美国为典型,他们以个人的行为和成就来衡量一个人,虽然也存在权力垄断,但是社会的总体风貌应还是重视行动,有意思的是,美国人打招呼,会喜欢用”how/what are you doing?"会询问对方现在做什么,今天看daily show的时候发现trevor和roy视频连线就是这样打招呼,你发现了一个解释,然后立刻发现一个这样的例子,就很有趣。
文化尺度理论涉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权力距离,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不确定性回避,短期导向文化和长期导向文化。其中,以权力距离为例,它指社会地位低的人对社会权力不平等分布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人们自然接受等级观念,接受权力不平等现象是社会事实。这一点以韩国,日本和朝鲜尤为明显,上下级,前后辈的等级非常明确,后者必须遵从前者,不能随意叫前者姓名,这一点在公司,课堂环境中,其实是需要注意和理解的。权力距离小的文化,会更加民主,重视个人资质和能力,公司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重视他人的意见,而权力距离大的文化,则重视年龄,辈分,头衔等,一般是上级发出指示,小部分人研究决定,下级执行。这一点结合不确定性回避,会更加贴切。不确定性回避高的文化会建立严格的章程制度,不愿接受反常规的思想和行为,而不确定性回避低的文化,则接纳反常规,鼓励个人创造;这一点让我想到,艳君老师公众号前两天邀请一位目前在英国从事对外汉语研究的博士分享海外教学经验,这位博士提到她在当地一所大学教汉语时,参加学院工作报告,院长在进行报告过程中,每讲两三句话,便会有台下的老师举手打断提问,直接质问,整场报告会,老师的参与感很强;而在国内,这样的报告,大家都是安静聆听,会后答疑环节,也很少有人举手,确实是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个是学生对学院课程和老师的评价会上,学生都会非常自然,拿着年级学生的反馈数据论证,台下的老师会微笑,时不时点头地做笔记,这些情况放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应是觉得是对自己地挑衅和人身攻击吧。
对于霍尔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其实主要表现在语言交流方面。低语境文化,是直接的进行语言交际,把主要的信息明确直接的表达出来,重视雄辩和自我表达能力,而高语境的文化则会用不明确的语言信息表达,听话者要靠情景线索进行猜解,喜欢绕圈子,避免直接说“不”。
存在即合理。无论哪种价值取向,其实都无所谓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它始终在影响着一代代人生存,繁衍,发展,重要的是我们秉持向善向好向美的希冀,尊重不同,同求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