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对话》这本书被樊登老师在无数次解读其他书时都提到过,我花了四天时间终于将它读完了,真的是相见恨晚呀,怪自己没有早点去看它。
今天就把自己看书时的一些想法汇总一下,也为自己今后做到更多的有效沟通储备能量。
一、不拒绝好好对话才有可能开展关键对话
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沟通,可是如果达不到我们预期想要的目的,那我们进行的就是无效沟通,沟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
最常见的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双方观点不同、目的不一样,沟通的心态和心情也不尽相同,勉强坐在一起的谈话往往无果而终。
因为不想面对没有结果的结果,所以一直拖着不想做出改变,就这么消极地维持现状,于是关键对话迟迟不能发生。
作者的每一个观点和结论都戳中我的痛点。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经常会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甚至想要教孩子们之间更好地沟通。做孩子的朋友,理解和尊重孩子恐怕还是不够,如何开启关键对话,达到每次交谈我和孩子都想要的结果,也是需要技巧和不断刻意练习的。
二、关键对话的关键在于照顾对话双方的情绪
无论是否是关键对话,对话双方在对话前和对话中的情绪平和和稳定的安全感是保证对话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这句话怎么理解?人们在开展对话的时候往往更关注的是对话的内容,也就是要谈些什么?还有怎么谈?
但作者指出,想要取得我们想要的谈话结果,更多地关注谈话对象的情绪包括你自己的,才是更重要的。
因为一旦情绪失控,头脑不清醒了之后,再谈下去就往往会辞不达意,胡言乱语甚至言不由衷了。毕竟很少有人能同时控制自己的言语和情绪。
回想和孩子的多次谈话,十次有七八次都会因为家长的情绪失控和激动而忘记了和孩子聊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最后跑题偏题,变成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辩论赛,指责和抱怨取代了理解和安慰。最终导致谈话失败,造成母子和父子间的对立。
所以,掌握对话中情绪控制的技巧刻不容缓!
控制自己在关键对话中的情绪,并尽可能地照顾你的谈话对象的情绪,让谈话双方都感觉安全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才能朝着相同的目的去平等对话,达成最终目的。
三、需要掌握的技巧
知易行难,很多人谈着谈着就忘记了自己的谈话目的,被激动和气愤带偏了,对话最后变成了争吵。我自己就经常这样,吵完之后相当后悔。
回过头来想,之所以对话失控就是因为情绪失控了,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对话过程并时刻调整对话方向。
首先是牢记对话双方的共同目的,并注意这种共同目的出现危机的信号,比如自我防御、绵里藏针、无端指责和老调重弹。
无端指责和老调重弹恐怕是很多夫妻在日常对话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就是本领了。
如果在交谈中发现自己从有事说事到人身攻击了,那就赶紧按暂停键,直到你重新找回对话的安全氛围之后再重启对话会比较好。
其次,关键对话中如果对话氛围出现危机时,在双方情绪失控变对话为争吵前,请赶紧按下暂停键,可是,暂停之后要怎么做呢?
还有,适时地主动道歉。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谈不下去的时候就干脆沉默或者一走了之,不欢而散了呢?如果要求你主动道歉能做到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误会,再次找到谈话的共同目的,重回关键对话。
真的每一点都很难,这书看得我都快魔怔了,现在只要和娃爸谈话就会想到这些技巧。
唯有多多练习才能运用自如,也确实能看到它的神奇效果,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表情的转变,就会让谈话结果转变到你想要的方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