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出的高考延期的通知。
说到高考,让我想起一部励志电影《银河补习班》。
电影中,邓超饰演的马皓文,通过独特的学习方法,让他的儿子马飞在学习成绩上突飞猛进,在期末考试中,考进了年级的前十名,完成逆袭。而长大后的马飞,通过考试成功入选成为国家宇航员。
考试,对每个人的来说,太重要了。
虽然高考会延期,但职场的战斗,从来没有延期。
为了提升自我,实现升职加薪,职场人穿梭于各种考场之间,但是面对职场考试,很多人却常常不知所措,虽然目标很明确,但是考试却屡屡失败。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对于职场中的考试,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让我们更容易通过考试。
01.通过考试的4大障碍
很多人考试考不好的,常常是因为以下原因:
①临时抱佛脚
大多数人从小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把这种坏习惯带到了职场中,经常在考试前通过大量的背诵来强制记忆和学习。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对记忆是非常不友好的,学得快,忘得也快,而且有很大的可能在考试的时候出现大脑一片空白。
②忽视书本
互联网给了我们很多学习的便利,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网络上搜索到别人的学习笔记和总结,于是很多人开始偷懒,觉得可以不用看教材,只看别人的笔记就好了,结果往往是以考试失败告终。
③分心
学习的时候分心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容易导致我们的分心的因素就是我们的手机,不断弹出的手机信息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学习。
研究表明,当我们的学习被打断后,至少需要15分钟时间才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所以,如果在一次学习中被打扰了两次,就相当白白浪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④睡眠不足
这个问题最容易被忽视,但影响却是最大的。即使你准备得再充分,考试前一晚睡眠不足,也会影响你第二天的正常发挥,更别说那些在考试前几天才开始“挑灯苦战”的人。
只有突破这几个考试障碍,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准备好一场考试。
02.大脑的两大系统
想要高效学习,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大脑的两大系统
①记忆系统
记忆是人脑一切高等级思维活动的基础,人的记忆可以简单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所谓工作记忆,是人类大脑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间和有意识的加工,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工作记忆只能容纳4个组块的信息(所谓组块是指将不同单位进行有目的性的组合)。
比如我们想记住86001这个5个数字,可以怎么来记?
我们可以把这5个数字重新组合(移动客服电话-10086),这样就可以当作一个组块来记忆。
说完工作记忆,那长期记忆又是什么呢?
长期记忆则像一个仓库,大脑把工作记忆转入到长期记忆的仓库中,这些记忆就会永久地保存起来。
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工作记忆就像我们电脑的闪存(RAM),而长期记忆则像我们的硬盘,当电脑的关机后,电脑闪存上的内容就会消失,而硬盘的内容则会永久保存起来,这个和我们大脑对记忆的处理是高度一致的。
②注意力系统
神经学家发现,人的大脑有两种不同工作模式,一种叫专注模式,一种叫发散模式。
在专注模式下,你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比如你尝试学习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时候,你的大脑会在特定区域内工作,你会非常专注。
而在发散模式下,你的大脑会非常放松,你没有刻意思考任何事情,这时候大脑会将不同信息进行整合、链接,创意很多时候会在这种模式下产生。
《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用了一个“大脑弹珠游戏图”形象地解释了大脑在这两种模式下的活动情况:
左图是专注模式,由于弹珠缓冲片的距离比较近,弹珠只能很小的范围内活动,而发散模式下(右图),由于缓冲片的距离相隔较远,弹珠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
03.高效学习的5大策略
理解大脑的两个核心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才能进行高效的学习,以下的5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①刻意学习
刻意学习只是我对刻意练习的另外一个叫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意”两个字。
“刻意”要求我们要找到重点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重复学习,同时,“刻意”还体现在难度的选择上,在掌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难度,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
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通过刻意练习来提升写作能力,他通过阅读优秀作者的文章,总结出作者的核心观点,然后自己通过这些观点来重写这篇文章,再和原作者的文章做比较,找到其中的差距,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自己也是刻意学习的受益者,我虽然打了很久的羽毛球,但是有一个动作我很少用——反手发前场球。也因为很少用,所以一不小心就会发球过高,被对手扣杀得分。
有一天,我决定挑战下自己,我告诉自己,接下来一个月内,我只能用这个方式的发球,通过一个月的刻意练习,我从一开始的恐惧,到后面的熟悉,是刻意练习让我学会了这个技能。
面对职场的考试,我们也可以用刻意练习来提升自己。
② 间隔学习
间隔学习是指把一次集中学习和练习,打散成数次学习与练习,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因为存在学习的间隔,从而让大脑有时间对我们学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处理和加工,加深我们的理解。
与间隔学习对应就是集中式学习,大多数人习惯采取这种学习方式,即使有再多的备考时间,都是到了考试的前几天才进行疯狂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是很糟糕的。
苏联心理学家 Μ.Н.沙尔达科夫在一个实验中让两个人数、智力相同的小组分别用集中学习和间隔学习的方式识记同一诗篇,一组学生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反复阅读,直到记熟为止;另一组学生则把学习时间分散在3天。 而最后的结果,采用间隔学习法需要的总时间为9分钟,而采用集中学习法则需要14.5分钟。
可见,间隔学习法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的提升学习的效率。
我自己就常常用间隔学习法来背单词,比如我这一周要背诵50个单词,我会用5天的时间,每天大概用10分钟的时间。
比如周一把50个单词都看一遍,10分钟一到就立马结束,然后周二继续看这50个单词,但是会重点背那些第一遍没记住的单词,第三天、第四天和第五天以此类推,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要比一次性花50分钟来记住这50个单词,效果要好得多。
③ 交叉学习
《认知天性》中提到:通过增加学习难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交叉学习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学习是线性的,比如从第一章开始,然后是第二章、第三章以此类推,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只学习某一科目。
而交叉学习则是通过打乱顺序,制造一定的陌生感来提高学习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穿插其他主题的学习,比如下图:
在学习第四章的过程中,插入第三章、第二章和第一章的学习内容,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第四章和其他三个章节的区别与练习
交叉学习看似是一种打断,但其实是一种强化。实际的考试中,考试的题目是肯定不会告诉你这道题是来自第几章,更不会按照章节的顺序来出题。通过交叉练习,可以锻炼我们高效快速提取信息和整合的能力。
新疆自治区高考文科状元杨柯就是使用优势科目和劣势科目来进行交叉学学习,杨柯的文综中的历史科目一直是弱项,如果用2个小时复习文综,那么她一定会拿出1个半小时完成历史,半个小时给地理和政治。文综学习完以后,再安排其他优势科目。这样将优势和劣势的科目交叉来学,会降低在复习功课时的疲劳度。
④睡眠学习
睡眠对学习的作用是正向的,神经科学家杨光发现,当在我们学习完去睡觉时,大脑的神经元会发生改变,神经元上会长出新的树突棘。
这里先简单说明下神经元和树突棘的概念,我们的大脑调取知识的快慢,主要是依赖树突棘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形成突触(链接)的强弱。
当我们睡觉时,大脑链接会得到巩固,一个神经元甚至可以通过若干突触与另一个神经元连接起来,从而产生甚至更为强大的大脑链接,大脑的链接越强,我们就越快调取我们需要的知识。
这就是睡觉让学习变得更好的奥秘,同时《睡眠革命》作者也告诉我们,睡眠至少要6个小时以上,这样才能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我自己也常常利用的大脑的这一特性进行的学习,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对当天学到的新知识进行的复习和回顾,然后马上上床睡觉。
另外当白天学到大量的概念,让自己感到大脑发胀的时候,我也会选择去睡一觉(小睡30分钟左右),一方面可以通过休息恢复精力,另一方面,大脑在睡觉的时候可以帮我处理学到的新知识。通常情况下,每次休息完,思路都会变得清晰,有时候还会产生新的想法。
睡觉,对学习就是有这样神奇的魔力。
⑤多感官学习
《学习天性》的作者小沼势矢在书中提到,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可以简单分为三种: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
视觉型:对文本和图像敏感,对看到的东西记得牢。
听觉型:对声音敏感,能完整复述和别人谈话的内容。
触觉型:喜欢手写,学习中注重学习用品的质感,比如笔是否好用。
知道自己的学习类型,我们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类型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即使你找到你的主要学习类型,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以一种为主,同时综合使用另外两种学习方式进行辅助,学习效果会更好。
以我自己为例,经过测试,我的学习类型为视觉型,所以我主要的学习材料为书籍或者视频,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同样会用音频和画图来辅助学习,比如口头复述知识点,用纸和笔来画思维导图等。
04.写在最后
我们一生中面临着无数的考试:高考是考试,面试是考试,结婚是考试,创业也是一次考试,我们过的每一天都是一次次的人生考试。
考试虽然重要,但一场考试无法决定我们成败,一场考试无法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学习的心态,时刻准备好,积极面对每一天。
我是@飞翔的海马,80后知识猎人,专注知识管理与认知升级。欢迎关注我,陪你持续学习,解锁人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