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心理咨询协会郭亚婵坚持分享第1784天:
纪伯伦有一篇关于育儿的哲思,是一份关于生命本质与自我超越的深刻启示。他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它直接挑战了我们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所有权”。我们总觉得,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续,“我”血脉的传承。而纪伯伦说:你只是一个通道,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把父母的角色从一个“创造者”或者“拥有者”一下子拉回到了一个“摆渡人”的位置,但说实话,对许多父母来说,他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心血、金钱、情感,孩子就是他们梦想的寄托。这种所有权的观念,在很多人看来甚至是爱的表现。纪伯伦这么说,会不会让一些父母觉得自己的付出被否定了,甚至感觉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而恰恰相反,纪伯伦并不是要父母不负责任,而是要父母重新定义什么是“责任”。他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来解释:“弓”与“箭”。他说:父母是“弓”,孩子是“箭”,而那个弓箭手是生命本身,是那个更高的存在,“弓”的责任是保持自身的稳定与强韧,用尽全力拉开,好让那个箭能够射的又快又远,也就是说,弓的责任是提供一个更强大的平台和初始的推力,但它不能也无法决定这支箭最终会飞向哪里,会击中什么目标。这种放手的智慧,其实比牢牢“掌控”需要大的多的爱和勇气,弓的稳固和力量,并不是为了控制箭的落点,而是为了让它能自由地飞得更远。这背后其实在说,父母的付出和牺牲,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或者去填补自己的遗憾。他说:弓箭手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的又快又远,这拉开的动作,本身就带有一种分离和张力,它象征着父母在成就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自我克制和放手,你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一个最终会脱离你的独立个体,让他能更好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那个无限未来,这才是更高层次的负责。从“拥有”转向“成就”,这就引出另一个更具体的问题。说,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这句话直接戳中了亲子关系里最微妙也是核心的那个矛盾点,这是无数家庭矛盾的根源,我们爱孩子,所以我们忍不住想把我们认为“最好”的东西给他们——我们的经验、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踩过的坑、我们认为的正确道路。但纪伯伦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想法”和你的“爱”,可能是两回事,当你强行灌输你的想法时,那可能已经不是纯粹的爱,是一种控制,它会扼杀孩子“自己的思想”。
生活中父母的“想法”往往都是披着“爱”的外衣出现的,最经典那句就是:我都是为你好。那如何才能更好解释,父母到底怎么才能做到“给予爱”而非“想法”?他说:我们可以把父母的“想法”比作一张画得极其详尽的导航地图,上面表明了哪条路最快,哪个加油站最便宜,甚至哪里有坑洼,而孩子的思想则是他们自己手里的那个指南针。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可以把地图给孩子看,告诉他这张图是怎么绘制的,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使用自己手里的指南针,如何识别方向,如何根据太阳和星星来判断位置,如何相信自己的直觉去探索地图上没有标出的地方。真正的爱,是信任他手里的指南针。即使他选择了一条看起来更远、更崎岖的路,你也会支持他,而不是强迫他必须按照你的地图走。但是现实太残酷了,父母们都很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要信任那个指南针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纪伯伦并不是让父母完全放手,而是要求父母的干预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他要求父母有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去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孩子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敢于挑战权威,甚至敢于犯错。真正的负责,是培养一个即使走错了路也能靠自己找到方向的孩子,而不是永远需要地图导航的孩子。这就需要父母先放下自己的焦虑,去真正相信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
纪伯伦说:你可以庇护的是孩子的身体,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他非常精准地指出来父母能力的边界,你可以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保护他们身体健康,但你永远无法触及和掌控他们的精神世界。这说明了我们父母这一代的经验、知识,甚至价值观可能根本无法完全适应于孩子的世界。也承认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是无能为力的,尤其是在今天技术和观念飞速迭代的时代,两代人之间所处的“世界”差异太大了,父母的经验来自于“昨天”,但孩子的挑战来自于“明天”。
纪伯伦说的“父母无法到达的明天”就是说,父母必须放下“过来人”的姿态,承认自己的经验有局限性,并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去尝试理解孩子的世界。从孩子的角度看,父母的过度干预,有时候恰恰是对他们灵魂自由的一种束缚,比如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工作稳定,这些都是父母出于“庇护身体”的好意,但可能恰恰限制了孩子“灵魂”的追求。孩子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一个安全的“港湾”,让他们知道无论在外面遇到多大的风浪,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回来,但在精神层面,他们需要的是探索的自由、犯错的权利和被理解的渴望。他们不希望父母替他们扫清所有障碍,而是希望在他们跌倒时,父母能成为那个扶他一把、并鼓励他继续奔跑的“拉拉队长”。这种身体上的庇护和灵魂上的解放,如何平衡,是对父母智慧的巨大考验。纪伯伦还说,你可以变得和他们一样,而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他当然不是让父母变得幼稚,去模仿孩子的行为,他指的是一种心态上的转变——要像孩子那样,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保持开放,拥抱变化,去学习新事物。这意味着父母自己也要不断成长,去努力适应那个“明天”,而不是死死地固守在自己的“昨天”里。
“变得像他们一样”,这对于习惯了作为权威和榜样的父母来说,太难接受了,这不会削弱父母的权威性吗?其实真正的权威,不是来自于“我永远比你懂得多”,而是来自于“我愿意和你一起成长”。当父母放下身段,承认自己也有未知,也需要学习。比如,向孩子请教一些新事物,这并不是权威的削弱而是更深层次的链接,这是一种深刻的谦卑。世间多数的爱都以团聚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最终以分离为目的。如果说爱最终是为了分离,为了更独立飞翔,那么在现代社会,父母最难放手的就是孩子对“成功”的定义权,父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你是否真的敢放手,让孩子去定义和追求属于他自己的幸福和成功,即使那条路在你看来充满了风险,甚至不被社会主流所认同,这才是最难的。
纪伯伦的智慧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亲子关系的框架,就是几个核心的观念转变,首先,是爱,而不是占有。父母是生命的“摆渡人”,不是孩子的“拥有者”。其次是,真正的负责任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解放他们的灵魂,我们要教他们使用指南针,而不是只给他们一张地图,信任他们内在的成长力量。最后,父母的爱,最终指向的是一场得体的分离,这份爱要求父母不断成长,保持谦卑和开放,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成就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一个充满不确定和快速变化的时代,纪伯伦的智慧提醒我们,最深刻的爱,或许不是紧握不放,而是那份充满信任与祝福的放手,让生命之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射向那我们做梦也无法达到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