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前香子老师述说了当今社会的现状: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渐渐长大,父母逐渐衰老,有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逐渐降低,却往往不服老,拒绝孩子的帮助和照顾,但事实上在生活中离不开成年子女的照顾。成年子女往往要绞尽脑汁才能说服父母,向父母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面对父母的任性我们该如何解决?
香子老师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里面的观察、体会、表达感受、找到需求和提出请求,体会了妈妈的感受,了解妈妈的需求、真实的想法和期待。同时通过家庭会议也让妈妈了解了儿女们的想法,解除了双方的顾虑,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困难不只是打击,更是激励。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你不逼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内心有多强大。
对父母最好的照顾要建立在父母的需求之上。用父母希望的方式陪伴他们而不是用我们以为好的方式。为人父母,总想在自己还能做得动的时候尽全力帮助儿女。即便是老了,做不动了也不希望拖累他人,宁愿活出尊严。曾读过关于陈司寇老师的一篇文章。
陈老师是北大著名教授赵宝煦的夫人,在94岁的时候仍一个人生活得很好。身体健康,头脑清楚,除了一个每周来两次的清洁工,生活基本自理。她说自己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走”。没有任何遗憾。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质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质量。精神上只有达到一定境界,才能超越生死。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轻松享受有限的生期。
陈老师在96岁时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先是肾癌发作,伴随而来的尿毒症、贫血性腔梗。子女们都竭力动员她去医院住院。可是陈老师一直坚持不去医院就诊,她没有吃药,也没有注射和打点滴,她只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快些,尽量不要拖累别人。最终以断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事情,比如不得不跟亲人分离,永不再见。我们纵有万般不舍,可是也不得不面对。人生就是一场失去的过程。遭遇失去后,改变想法,不是要逃避失去带来的痛苦,而是要学会不断克服它。面临要失去的时候,只有变得更加坚强,才能够去面对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心的重建》中提到:每一个伤痛都有五个阶段。这个是心理学的一个共识。那就是否认发生了一个事,先否认,然后生气,然后挣扎。然后郁闷或者是抑郁,最后接受。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缩短那个痛苦的阶段,比较快地走到接受的阶段。珍惜有限的生命,感激关心我们的人,放过伤害我们的人。
读书群的伙伴陈蕊、玉萍和大罗老师积极连麦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也拓宽了我们对生命的想法。不仅是我们要学会面对生命,我们还要给我们的孩子进行生命教育。香子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关于生命教育的书籍有《心的重建》、《遗愿清单》、《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和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爷爷变成了幽灵》、《两个好朋友》、《春天》等。
绘本故事虽短,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在读完《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后,我被猫的举动感动。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为了和白猫永远在一起,陪着白猫死去再也不活过来。它宁愿有意义的死也不愿意没有意义的活着。爱是永恒的、不灭的,爱的力量不会因为死亡而畏惧。
《爷爷变成了幽灵》也讲述了一个有关爱的故事。是一个有关幽灵的故事,却是一个温馨有爱的故事,封面和封底的图画中,爷爷走向黑暗,孙子走向光明。虽然绘本说的是有关生与死,但是爷爷和孙子的表情在咧着嘴笑,他们的动作也似乎在玩游戏,并不会让人感觉害怕。爷爷最后说的那句话“我忘记说再见了”让我泪湿眼眶。
死亡原本是很沉重的话题,但是又是我们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心中有爱,彼此时常想念,生活总归要继续前行。关于生命的意义,我仍在不断的探寻。
6